(一)毕加索和平鸽
一九四0年八月,希特勒法西斯匪徒攻占了法国巴黎。当对,毕加索沉闷地坐在他的画室里,思考着当前的一切。这时,突然门铃响了,毕加索拖着深重的步履打开门,见站在门口的是他的邻居米什老人。米什老人含着热泪,手里拿着一只鲜血淋漓的死鸽子。毕加索不解其意,就把老人招呼进自己的画室。老人把死鸽子放在毕加索的画台上,痛苦地坐下来向毕加索讲述了一件悲惨的事:
原来,米什老人的孙子柳辛养了一群鸽子。平时,他经常用竹竿拴上白布条作信号引鸽子。后来,当他得知父亲在保卫巴黎的战斗中牺牲的消息后,柳辛在幼小的心灵里燃起了仇恨的怒火。他想,白布是表示向敌人投降。于是,他从此换上红布条挥引鸽子。一天黎明,柳辛爬到屋顶上,挥动红布条招引鸽子归来。这时,显眼的红布条被德寇发现了,一群法西斯匪徒端着枪冲上楼来。从天窗抓下柳辛,然后对他拳打脚踢。柳辛力同法西斯撕打,惨无人道的法西斯匪徒就把柳辛从窗户上扔下楼去摔死在街心。法西斯匪徒还用刺刀把鸽笼里的鸽子全部挑死。
米什老人讲到这里,用哀求的语气对毕加索说:“毕加索先生,我求您给我画只鸽子,好纪录我那惨遭法西斯杀害的小孙孙。”
听到这里,毕加索先安抚着老泪纵横的米什,然后怀着悲愤的心情报,挥笔画出了一只和平鸽。从此,毕加索的和平鸽就诞生了。一九四九年,毕加索又把他笔下的和平鸽献给巴黎世界人民和平大会。此后,许多国家采用这一图案发行了邮票。新中国成立初期发行的《保卫世界和平邮票》,图案也是采用毕加索笔下的和平鸽。
毕加索笔下的和平鸽,是在坦克隆隆声中画出来的。世界人民把它作为和平、圣洁的象征传闻于世,充分表达了全世界人民向往和平幸福的心愿。
毕加索把新作和平鸽献给世界和平大会
1952年12月,为祝贺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人民和平大会,法国名画家毕加索又献出了一幅新的作品--一只和平鸽。它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象征,表示出全世界人民争取和平的斗争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这是毕加索所画的第三幅和平鸽。第一幅是在一九四九年四月,当第一届拥护世界和平大会召开的时候,他画了一只恬静的鸽子,表示出爱好和平人民的纯朴的尊严的意志。第二幅是在一九五○年九月,他又画了一只鸽子献给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这就是近年来飞翔在世界各地的和平鸽,它已经不是恬静地停在那里,而是展翅飞翔的了。现在,当世界人民和平大会召开的时候,毕加索又献出了第三幅和平鸽。它仍然保持着使一切爱好和平人民的心灵感到极为亲切的一种风格,但是现在的这只鸽子,翅膀展开得更大了,羽毛更丰满了,它正向着更高的地方飞去。这只鸽子的整个形象,使我们非常明显地感觉到它更加年青,生命力无限充沛。它有力地表示着:在世界和平运动不断进展和已得胜利的基础上,经过这次世界人民和平大会,世界人民争取与保卫和平的运动将向更高的阶段发展,取得新的伟大胜利。这只和平鸽今后必然要在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支持下,更勇敢地、更高更高地到处飞翔起来。
(二)卖报小姑娘的歌
“《申报》《时报》……今天的新闻真正好。卖报,卖报!”
寒冷的早晨,聂耳正走在街上,听到了这清脆的声音。接着,在电车站拥挤的人群里,他看见了一个小女孩:椭圆的小脸,一双眼睛又黑又亮,扎着两条羊角辫。她小手冻得通红还挥着报纸,迎着下车的人流,叫喊着。但是买报的人很少。人们一个个从她身边匆忙地走过去了。
报童的叫卖声像钉子似的把聂耳的双脚钉住了。他不由得拉起小女孩的手,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我没有名字。”小女孩眨着黑亮的眼睛回答,“大家叫我小毛头。我是在纱厂里长大的。那是日本人开的厂,妈妈在那里干活。”
“你家在哪里?”
“‘一·二八’轰炸以后,我们没有家了,到处流浪。”小女孩的睫毛上闪着泪花。
“你父亲呢?”聂耳同情地问。
“我父亲一直生病,没有工作。”小毛头擦擦眼泪说,“我到街上卖报,帮帮妈妈……”
孩子后面说了什么,聂耳没有听见。他非常难过,低下头来问女孩:“我给你写一首卖报歌,让你一边唱一边卖报,好吗?”
“好!”孩子高兴了。
聂耳立即去找作家安娥,向她讲了小毛头的遭遇,说他想写一支曲子反映报童的悲惨生活,请安娥写一首歌词。安娥热情地答应了。
“好,那么您现在同我到街上去!马上去!”聂耳迫不及待地带着安娥来到大街上,请她站在远处听小毛头叫卖报纸,琢磨歌词。
几天后,安娥把歌词写出来了。聂耳很快配上了曲子。一首具有儿童特点的《卖报歌》写成了。
第二天,聂耳在街上找到小毛头,拉她坐在路边的石阶上,听他唱这首歌:
啦啦啦,啦啦啦,
我是卖报的小行家,
不等天明去卖报,
一边走,一边叫,
今天的新闻真正好,
……
小毛头听呆了。这不正是她要说的话吗?她拍着手,说:“这歌太好听了,请教我唱吧!”于是,聂耳打着拍子一字一句地教起来,并对她说:“你认为哪里不顺口,还有哪些话要说,我可以改。”
“要是把几个铜板买几份报也唱出来,我就可以边唱边卖报了。”小毛头试探着提出自己的要求。
聂耳爽快地说:“可以,就把最后一句改成‘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吧。”
以后,街头巷尾,人们常常听到这首歌。《卖报歌》很快流传开了,不但卖报的孩子爱唱,全国的儿童都爱唱这首歌。
(三)骆驼精神
如果有人问我你最喜欢什么动物?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我喜欢骆驼。因为在我看来,世界上再没有比骆驼更令我崇尚的动物了。我说的不仅仅是骆驼的高大威武,我说的是骆驼那种执着与坚韧的无畏精神。
在大西北,骆驼是一种司空见惯的食草动物。说它食草似乎不够准确,在漫漫的洪荒大野,骆驼不可能像内地的牛羊一样无忧无虑地吃到鲜嫩可口的青草,它吃的是芨芨草或骆驼刺。在一望无际的瀚海戈壁,作为生命的血液的水源极为稀少。这就是说,在沙漠里顽强生存的骆驼,饮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每次饱饮一回,骆驼都必须奔跑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好在驼峰里可以蓄水,犹如一个很大的水箱,这足以使骆驼在很长的时间内不喝水。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功能与品格,如果换成其它动物,这么多天不饮水,恐怕早就渴死了。
我不止一次去过塔里木和准嗝尔盆地,面对苍茫的荒芜的瀚海,任何人都会望尔生畏,都会倒吸一口凉气。沙漠里的环境和气候都很恶劣,那银白的层层叠叠的凝固的沙丘,看起来颇有诗意,可是你一脚踩下去陷得很深,你必须用吃奶的力气将脚拔出来。现在你应该明白了,人是很难涉足漫漫松软的沙海的。如果你非得走进去,最好借助一种原始的交通工具,那就是骆驼。被誉为“沙漠之舟”的骆驼,真可谓名不虚传。它的脚掌大,压力小,走在松软的沙海里如履平地,这大概当属骆驼的第二大“特异功能”吧!那凝固的沙丘在狂风的吹拂下,就会卷起铺天盖地的沙浪,凶猛的沙粒会以迅雷不及掩尔之势,推倒你吞没你!沙暴就象凶狠的魔鬼,威胁着所有敢于走进沙海的人们。然而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你的坐骑骆驼就是你唯一的忠实朋友,它高大厚实的身躯就是你天然的最好的避风港。当迅猛的沙暴潮水般过去,空阔的沙漠就又恢复了平静,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当你惊魂未定地抖落一身的沙土,你会用怎样敬畏的感激的目光,仰视那高大威武的英雄骆驼?
在塔克来玛干大沙漠。在烈日炎炎的盛暑时节,我不止一次看到一列骆驼跋涉在漫漫沙海的恢弘悲壮的情景。骆驼负重千斤,步伐却依旧稳健有力,高悬在天空的烈日,喷射着灼热的火焰,但骆驼依旧执着地无怨无悔地向前迈进。面对这样壮观感人的场景,我觉得自己很渺小很脆弱,此时此刻,我除了反复吟咏屈原“路漫漫兮修道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外,便是不停地喝水解渴。而坚韧不跋的骆驼,依旧默默地顽强地走向苍茫的远方。这是我在瀚海深处见到的一道最为生动和壮观的风景。多年以后,浮现在脑海中的骆驼,依旧是那么清晰,那么让我感慨不已。
在塔里木盆地边缘的若羌县,我曾经跟骆驼客一道放牧过驼群,在我看来,骆驼客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牧羊人,他们和骆驼一块出生入死,飘泊流浪,在洪荒大漠中高高地竖起了自己的旗帜。他们和骆驼一样,经年奔波在荒芜苍茫的瀚海,风餐露宿,和心爱的骆驼相依为命,有时甚至几个月不回家,所以,当地少数民族敬重地称这群浪迹沙海的人为“骆驼人。”从骆驼身上,我看到了铄铄闪光的骆驼精神。
有时候我在想,如果一个人能像骆驼一样坚忍不拔,不遗余力,奋力向前,那么你面前就不会有无法踌跨越的“死亡之海。”你可以蔑视面前的困难和不利的环境,潜心积蓄自身的力量与勇气,也许可能成功,也许是惨不忍睹的失败,但那沉甸甸的壮丽的旅程,足以使你感叹自己拥有着无悔的人生。
像骆驼一样躬身前行,是我誓志不逾的人生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