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
武汉旅游景点,“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天下绝景“之称。黄鹤楼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唐代诗人崔颢在此题下《黄鹤楼》一诗,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使得黄鹤楼自古以来闻名遐迩。
黄鹤楼坐落在海拔61.7米的蛇山顶,京广铁路的列车从楼下呼啸而过。楼高5层,总高度51.4米,建筑面积3219平方米。黄鹤楼内部由72根圆柱支撑,外部有60个翘角向外伸展,屋面用10多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构建而成。[1]
黄鹤楼楼外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主楼周围还建有白云阁、象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散发出汉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它与蛇山脚下的武汉长江大桥交相辉映;登楼远眺,武汉三镇的风光尽收眼底。
荣誉评价
黄鹤楼景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楼、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其它两大名楼分别是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国家旅游胜地四十佳。
黄鹤楼是古典与现代熔铸、诗化与美意构筑的精品。它处在山川灵气动荡吐纳的交点,正好迎合中华民族喜好登高的民风民俗、亲近自然的空间意识、崇尚宇宙的哲学观念。登黄鹤楼,不仅仅获得愉快,更能使心灵与宇宙意象互渗互融,从而使心灵净化。这大约就是黄鹤楼美的魅力经风雨而不衰,与日月共长存原因之所在。与滕王阁、岳阳楼并列江南三大名楼。
【故人】
故人,指旧交,老朋友;古人;死者。
基本解释
(1)旧交,老朋友。
足下待故人如此,便告退。——《三国演义》
(2)古称前妻或前夫。
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指前夫)来。——《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3) 又。
新人从门入,故人(指前妻)从阁去。
(4)已死的人。
昔年在南昌蒙尊公骨肉之谊,今不想已作故人。——《儒林外史》
(5)对门生故吏既亲切又客气的谦称。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后汉书·杨震传》[1]
【渭城】
渭城区位于咸阳市区东半部,是1986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1987年5月成立的县级行政区。东西长约26.73公里,南北宽17.92公里,全区总面积272平方公里,耕地23万亩,属典型的城郊型县区。
地处关中-天水经济区和西咸新区的核心区,西北最大的航空港——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座落境内。黄河的第一大支流——渭河流经辖区,地下水资源蕴藏丰富。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秦王朝的国都所在地,又是周、秦、汉、隋、唐等13个王朝的京畿之地,文物荟萃,古迹众多,素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称。
文化
秦腔
属板腔体,境内地方戏的主要剧种,群众称大戏。秦腔传统剧目共有400多本,其中大戏(亦称本戏)300多本,小戏(或折戏)100多出。主要剧目有:《五典坡》、《铡美案》、《劈山救母》、《游西湖》、《三滴血》、《麻疯女》、《白蛇传》等等。
弦板腔
亦称“板板腔”。以其伴奏乐器主要为二弦、三弦和板子三大件而得名,起源于宋代,由啁戏发展而形成,是渭城区民间小戏剧种之一,多用于皮影戏。
眉户
又称曲子戏,属曲牌体。是古时“清曲”中“月弦曲子”搬上舞台后而形成的民间小戏剧种之一,明代开始在渭城区流传,今犹盛不衰,并搬上大舞台。[16]
民间传统的工艺美术品名目繁多,主要有刺绣、针织、编织、布贴、剪纸、纸扎、泥塑、面花、木雕、石雕、金烫等。其造型主要有飞禽走兽、蜂蝶虫鱼、花草树木、高山流水、戏曲人物、民间故事、风物传说等。
关中盛产小麦,境内以地方特色的面花工艺著称。互送花馍,此风俗世代沿袭至今。花馍均作为礼馍和供品形式出现,源于中华民族古老的阴阳观和周礼传统风俗。其形状多为动物、花卉、蔬果及吉祥图案。花馍馈赠时间为每年的春节、端午、重阳3个节令,尤其是“九月花糕”更具特色。其他如为老人祝寿、婚丧嫁娶、婴儿满月、忙罢女儿回娘家亦用。
关于送别的诗
1.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2.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3.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4.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5.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