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
兵马俑,即秦始皇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公里处的兵马俑坑内。
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1974年3月,兵马俑被发现;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先后已有200多位国家领导人参观访问,成为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
历史背景
人殉是伴随原始公有制的瓦解而萌芽,至奴隶制建立而盛行的一项残酷的丧葬制度 。人殉最兴盛的时代是殷商时期,商代贵族大墓中都有殉人。在安阳殷墟工陵区内,已发掘的十几座大墓中被生殉、杀殉的多达五千余人。
周王朝吸取了殷商暴政的教训,强调“明德保民”。周礼的诞生和推行,使得人殉现象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但并未根绝。到了春秋时期,列国争霸,时代动荡,人殉复燃。战国时期,诸侯各国先后废止了人殉制度。秦献公元年(前384年),“止从死”,秦国正式废止人殉制度。
春战国之际的社会变革促使葬俗发生了变化,出现以俑殉葬,即用陶俑、木俑等来代替人殉。“俑”的本意就是人殉,当人殉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之后,“俑”便成了墓葬中陶塑、石雕、人像的专有名词。秦兵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也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顶峰。秦俑之所以在规模、写实程度上达到如此的高度,除了工匠的智慧之外,还与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的意志分不开。秦俑严格地摹拟实物,带有肖像写生的性质和特点,并且在规模和气势上更胜一筹。
价值影响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法国总统评价
1978年,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参观后说:“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了。不看秦俑,不能算来过中国。”
美国总统评价
中美建交35周年之际,曾为1979年中美两国建交做出重要贡献的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于2014年9月6日到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这也是卡特总统第二次参观兵马俑。参观结束时,卡特总统写下留言:“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博物馆,从我33年前第一次来访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祝贺你们在文物保护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所向披靡】
所向披靡指力量所到之处,一切障碍全被扫除。所以,此语常用于形容军事或体育竞技中绝无对手的常胜劲旅。
成语出处
《梁书·萧确传》:“钟山之役,确苦战,所向披靡,群虏惮之。”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成语例句
“遂与其友鲜伯等百余人,直犯秦阵,所向披靡,杀死秦兵无数。”(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十六回)
现代使用例句:郭小川《矿工不怕鬼》:“我们不打无准备之仗,因而每一战必能所向披靡” 。
近义:所向无敌、捷报连连、势如破竹、长驱直入、势不可当、百战百胜。
反义:强弩之末、畏缩不前、节节败退、噩耗连连。
【久经沙场】
久:长时间;沙场:古代时的战场;长时间征战战场。形容实际经验丰富。
【神态自若】
形容镇静,不慌张。
反义词:惊慌失措
近义词 :不慌不忙、神意自若、悠闲自得,气定神闲、面不改色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文王曰:‘嗣宗毁顿如此,君不能共忧之,何谓?且有疾而饮酒食肉,
【殊死拼搏】
殊死拼搏:一个人遇到困境或处于危险时冒着牺牲的风险,是自己马上就要死了还去战斗,殊:断、绝.殊死:拼死,决死( 殊死:1.这个名词之在汉朝出现,是一种刑罚,用以处决死刑犯人。 师古曰:“殊,绝也,异也,言其身首离绝而异处也。”可见,殊死就是现代意义上的斩首。2.指决死;拼命。 )
【绝无仅有】
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形容非常少有。也用来形容人或物非常珍贵。
出自:宋·苏轼《上皇帝书》:“改过不吝,从善如流,此尧舜禹汤之所勉强而力行,秦汉以来之所绝无而仅有。”
成语出处: 宋·苏轼《上皇帝书》:“改过不吝,从善如流,此尧、舜、禹、汤之所勉强而力行,秦、汉以来之所绝无而仅有。”
成语示例
1.新的一辈继他们的父亲或者母亲之后成为作家的,可以说绝无仅有。(秦牧《两代人》)
2.身上刚剥下来的棉衣,或者预备秋天嫁女儿的几丈土布,再不然——那是绝无仅有了。(茅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