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根据此前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公里,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公里,总长超过2.1万公里。
1961年3月4日,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赞美描写长城的古诗句
1、《长城》【唐】汪遵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
2、《登长城》【唐】李益汉家今上郡,秦塞古长城。有日云长惨,无风沙自惊。当今圣天子,不战四夷平。3、《饮马长城窟》【南北】沈约介马渡龙堆,涂萦马屡回。前访昌海驿,杂种宼轮台。旌幕卷烟雨,徒御犯冰埃。
4、《统汉烽下》【唐】李益统汉烽西降户营,黄沙白骨拥长城。只今已勒燕然石,北地无人空月明。
5、《塞外月夜寄荆南熊侍御》【唐】武元衡南依刘表北刘琨,征战年年箫鼓喧。云雨一乖千万里,长城秋月洞庭猿。
6、《经檀道济故垒》【唐】刘禹锡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秣陵多士女,犹唱白符鸠。
7、《杞梁墓》【唐】汪遵一叫长城万仞摧,杞梁遗骨逐妻回。南邻北里皆孀妇,谁解坚心继此来。
8、《听筝》【唐】张祜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分明似说长城苦,水咽云寒一夜风。
【垛口】
垛口指城墙顶部外侧建筑的两米多高的齿形墙。
关于垛口的句子:
1.《花月痕》第四回中有这样一句话“回望城上垛口人俱站满,敌楼上悬出一盏大红灯,上写著斗大的一个‘顺’字。”
2.贺敬之 的《西去列车的窗口》诗中也有相类似的话语“看飞奔的列车,已驶过古长城的垛口。”
3.梁斌 的《红旗谱》第四六中同样有“他躺在床上,望着楼顶,望着这远方静谧的城堡上的垛口。”
4.在城墙顶外侧的迎敌方向,修筑有两米高的垛口,是战斗人员瞭望敌情、射击敌人时掩护自己用的。
具体构造
从墙上地坪开始砌至人体胸部高度时,再开始砌筑垛口。垛口一般砌筑成凹凸的形状。垛口上部砌有一个小方洞即瞭望洞。瞭望洞的左右侧面砖呈内外八字形,这是为了便于瞭望敌人,又不易被敌箭射中。下部砌有一个小方洞,是张弓发箭的射孔。射孔底面向下倾,便于向城下射击敌人。
【瞭望口】
瞭望口指齿形墙凹下去的部分。
具体实例
城墙上的墙砖,根据功用不同,可以分为若干类:垒墙的砖,铺地的砖,垒射口的砖,垒瞭望口的砖。用途不一样,它们的尺寸规格也不相同。所以说,两者从设计上来讲是有区别的。其实,它指出了两者的功能:瞭望和射击。要实现瞭望的目的,那就是以看得远,视野更开阔;要射击,那就要打击有效射程内的目标 。很明显,上面开口底层的砖是平铺的,能平视更远的地方,更能在保护好自己的情况下有效观察敌情,即瞭望口;下面开口底层的砖是向下斜铺的,从城墙里面向外观察,从外向里观察,即射口,也能在保护好自己的情况下有效打击已经迫近城墙下的敌人。
【射口】
指齿形墙上用来射箭的洞。
关于射口的句子:
巴金 《团圆》:“他们还到了最前沿, 王芳 站在射口跟前唱歌。她唱得战士们个个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