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第24课-《倍速学习法》-万向思维

  

(一)给予比接受更幸福

一天,一位年轻的大学生和一位教授一起去散步,教授对那些求知若渴的学生们非常好,因此常常被称为“学生的朋友”。

散步途中,他们看到小路上放着一双旧鞋,他们猜这鞋是在附近田地劳作的某个穷人的,他也差不多该收工了。

学生扭头对教授说:“我们来逗逗这个人吧。我们先把他的鞋藏起来,然后躲在灌木丛后,等着看他找不到鞋子的窘态吧。”

 “我年轻的朋友,”教授回答道,“我们永远都不应该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损害穷人的基础上。既然你有钱,可以通过帮助穷人,让自己得到更大的快乐。在每只鞋里各放一枚硬币,然后我们躲起来,看着他对这个意外发现会怎样反应。”

学生照教授的吩咐做了,随后他们俩躲进附近的灌木丛里。

不久,那个穷人干完活,穿过田地来到放外套和鞋子的小路上。他一边穿外套,一边把一只脚伸进鞋里,由于碰到了硬硬的东西,他弯下腰来想摸摸究竟是什么,结果发现了那枚硬币。

他面露迟疑地凝视着那枚硬币,然后翻过来,看了又看,接着,他看了看周围连一个人影都没有,他把钱放进口袋,去穿另一只鞋,当他发现另一枚硬币后,更是倍感惊异。

他大为感动,跪倒在地,仰望上苍,感恩不止。他嘴里念及自己患病无助的妻子,食不果腹的孩子们,现在这些雪中送炭的慷慨救助将会使他们免于困厄。

那名学生站在那里深受感动,眼中满是泪水。“现在,”教授说道,“与你先前预谋的恶作剧相比,你难道没有感到更快乐吗?”

年轻人回答道:“您给我上了一堂终生难忘的课。我现在终于领悟到这句话的真谛:给予比接受更幸福。”

(二)给予

曾经有一穷汉问佛:我为啥不能成功?佛曰:因为你未学会给予别人。穷汉反问:我身五分文如何给予?佛曰:一个人即使没有钱,也可给予别人七样东西,颜施:微笑处事。音施:多说鼓励赞美安慰的话。心施:敞开心扉诚恳待人。眼施:给予别人善意的眼光。身施:以行动帮助别人。座施:谦让座位。房施:有容人之心。

这是一段寻常文字,平实而美好,我一一记心,并时时反省我是否己做到。佛心向善,真诚的,善良的,才是美好的。怀着对佛的敬重,我慕名来到中台禅寺。

中台禅寺位于台中的南投县,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2001年对外开放,耗资五十亿新台币。主建筑楼高十六层,目前向游人开放的只是一、二两层。主楼四檐皆由黄铜所铸的巨型莲花瓣相拥相衬,逐层向内收紧,俯看去应该就是一朵巨型的莲花。仰视之,庄严而富丽。所有外墙都是用意大利进口的大理石贴面。进入正殿,空间视觉上很像梵蒂冈大教堂,层高和深度都远远超出我们寻常对于寺庙的认识。大殿内四角的佛像石雕则“顶天立地”,高约二十米。沿台阶往上行,心底对于佛的敬仰也随台阶级级攀升。

在中台禅寺,礼佛不烧香。所以没有人一路跑着碎步跟在身后推销香烛。于是寺庙便少了烟薰味,多了份宁静与幽雅。寺内的僧、尼一律素素的,快步行走,与他们相比,只觉得自己躁而俗。禅寺建在山坡上,周边被葱绿环绕,所以在台中,去寺庙也叫进山门。

寺内的住持名惟觉,年已八十多岁了,但思维敏捷,能写一手地道的唐楷,寺内所有匾额、门联皆出自他的手笔,书法与建筑相得益彰。而整座寺庙完全由惟觉多年辛苦化缘积累所建,仅设计就花了整整三年,细细推敲,以臻完美。

我去的时节在初冬,绵雨之后初睛,天空蓝得似水晶一般有穿透感,云白得耀眼,像北欧的晴空。正赶上火焰木的盛花期,禅寺门前大片的火焰木于树梢吐着火红的焰苗,花朵比凤凰花硕大,比木棉花柔媚,在浓密的羽状叶里,艳到无以复加。

沿着火焰木的方向下行,我走到了禅寺的后院,这里有许多几百年的古木,都是从世界各地移植来的,树型奇绝,有摩纳哥的合欢树,菲律宾的黄连木,缅甸的鹿角树,澳洲的柠檬桉……这些移居的树木已在寺内扎根开花,枝繁叶茂,开始了她们迈向千年的里程。

在大树隐映的侧殿中,我无意中发现了几十尊保存十分完好的历代石刻佛像,面容清朗,气度从容,有的石像高达二三米,如此多的造像都是从哪里请来的?想起来,像个谜。

走在这样的佛地,有许多常人不可想象的事情,却被不食烟尘的他们一一拿定。佛的智慧在于点拨,所谓四两拨千斤,便是智慧的成果。

 

施舍,是佛门最常用的词条,有众生的施舍,中台禅寺才得以建成。而禅寺立于台中,四方人士来此礼佛,在佛的光照中得平静、得祥和、和心想事成之愿、得心安理得之态,得舍,舍得,人在其间怡然。

施与舍皆给予,给予是一种愉悦的状态,可小可大,可少可多。这不同于奉献,没有使命感,更无强制性。只是慧心所向,佛心所指,而佛的能量正来源于这两个字:给予。

(三)快乐的种子

一位母亲因为意外失去了唯一的儿子,悲伤过度而不思饮食。她向镇上的智者求助,只要能让儿子复活,她愿意付出任何代价。智者让她去寻找快乐的芥末种子,它必须来自完全没有忧伤的幸福家庭。

她知道镇子上每一家的故事,每个故事里都有悲伤的插曲。于是,她决定远行。她来到另一个看起来很富裕祥和的镇子里,敲开了一扇有漂亮花园的大门。当她询问人家是否完全幸福时,女主人哀伤地摇了摇头,噙着泪水说她年幼的儿子刚刚查出来患上不治之症。她来到另外一家,这户人家的房子看起来很气派,没等她敲门,门已经打开,出来的一对男女行色匆匆,她忙问是否有事情发生。他们头也不回地答道,80岁的老父亲刚刚因为跌倒骨折了。

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她呆呆地站在那里。为了儿子,可不能灰心,她给自己打气。于是,她不辞辛苦地敲开了一户又一户的门,可结果都令她万分失望,没有一个家庭是完全幸福的。

长时间的颠簸,加上沮丧的心情和落满灰尘的衣衫,使她看上去有些像乞丐。她的确是个乞丐,到处乞求快乐的芥末种子,终日奔波却不得。她茫然前行,饥肠辘辘。眼前的一户人家不用打听,她就知道他们肯定很悲伤了,因为他们正在发丧。她颓然地瘫坐在地上,这时一位胸前佩戴白花的人默默地扶她起来,让她坐在椅子上,并且为她端来一杯热水和一些糕点。

她的眼睛湿润了,人家失去亲人,却能给她一份温暖。她反思着,尽管我有丧子之痛,但有谁比自己更适合去安抚那些同样需要慰藉的人呢?

她黯然的心灵被自己的想法照耀得豁然开朗。于是,她依然去敲开每户人家的门,尽自己所能去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她忙于帮助他人摆脱一个又一个不幸和哀愁,以至于忘记询问芥末种子。而实际上,那颗芥末种子已经在她的心里发芽、成长。

原来,快乐的种子是来自心底的给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