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第21课-《倍速学习法》-万向思维

  

(一)家乡的小路

走出村子,我信步走上村外那条乡间小路。正是麦苗拔高的初时节,翠绿的麦田犹如一张巨大的绿毯,而这条乡间小路则像是一条黄色的带子点缀在这绿毯上面。中午时分,路上没有第二个行人,连一个下地干活的乡亲都没有。自从村旁修建起了一条柏油路,这条小路慢慢的被人们遗弃了。在正午明亮的阳光里,走在这条寂寞的乡间小路,随着心里泛起的思绪,一丝笑意浮起在脸上。那些远去的记忆,在此刻,又清晰的在脑海中浮现出来……

这条乡间小路,往西延伸1.5公里就是省道。而在我小时候的眼里,这条连接着外面世界的小路是那么的漫长和曲折,感觉总也走不出去。那时候,常常会在幼小的心里想像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但是家乡的土地和乡村的家更以它们的亲切和温情让我深深的依恋。我和我儿时的伙伴快乐成长在这片土地上,甚至觉得永远都不会离开它。而事实也是这样,当今天,当我再以乡土孩子的心来接近这片熟悉的土地,看着路两边麦田里那浓郁清新的翠绿时,心霎时澄净了许多。那一股亲切的土地气息直扑入心脾间,一份令人沉醉的感觉!仿佛我就是生长在这土地上的一株庄稼,从来都没有离开过它。

大片的麦田,满目的翠绿。顺着这条留下我多少少年足迹的小路一直往前走,我在寻找小时候我家耕种的那块田地。它就在这条路的旁边。在那片田地里,我用一个少年男儿的脊梁,品尝了正午阳光的味道。在那些记忆里有我少年时的想。虽然不是荡气回肠,却以当年柔嫩的肩膀尝试着扛起家的天空。记得那是一个炎热的夏日,忘了为何我犯上了一股子拗劲,咬着牙非得坚持一口气耪完了三亩豆子地再回家。母亲见过了晌午很久了我还没回家吃饭,就烙了一张白面饼,炒了虾酱鸡蛋,放在小挎篮里急匆匆的到地里给我送饭,生怕饿着这个胖儿子。那时候,农村人家还不能一年到头都吃白面细粮,一年中还有几个月需要一些粗粮替换着吃。在地里干活的我看到母亲飞快的从这条小路向我走来,到了地头,母亲喊我过来吃饭,并嗔着我说这农活也不是一天就能干完的,不能连饭也不吃啊。母亲边说着话边从盛饭的篮子里,拿出了一块用布包着的冰棍让我吃,说是赶紧吃了凉快一下。看着母亲满脸的汗水和她举过来的冰棍,我心里一酸,刚才看到母亲在路上走的这么快,原来就是怕化了那根让儿子吃了解热的冰棍。

也许就是从那时候,我在心里给自己许下了诺言,长大后一定要有出息,要让母亲过上好日子。以后再在地里干活,我不再那么执拗的非得等干完再回家,我怕母亲惦记着。但每次休息时,我喜欢站在这条路上,伸长了脖子使劲的向前望,尽管时常会有玉米和高粱遮挡着我的视线,但母亲从这条路上急急向我走来的身影却在我心里一次次闪现。随着年龄的长大,心里的梦想渐渐变得远了。在天和初夏充满希望和向往的日子里,我常会把目光眺望向小路尽头更远的远方,那是我心生梦想的地方。这条让我一直踏实在走的小路上,开始有了一个少年的彷徨和迷茫,当然,这条路也目睹了这梦想少年的开朗和希望。

那时,这条路连接附近的几个村庄,大片田地里的庄稼主要靠这条路运送生产资料和丰收的粮食。那时候这条路很年轻很忙碌。

就是在这条路上,我赤脚走过、推车走过、晴天走过、天也走过。那些足迹是回忆更是一种印记。这条路,伴着许多的少年往事一直深深的留存在我的记忆中。也正是顺着这条路,我走出了村庄,走向了绿色的军营。当兵第五年第一次探家走回这条小路时,那些在地里干活的乡亲们,撂下了干活的家什接过我手里的行李,一直把我送回家。这条小路,写满了珍贵的乡情,教我读懂对乡情的眷恋。

今天,村边大路上的汽车来回的穿梭着,而这条寂静的乡间小路,伴着田野里青翠的麦苗,无言的延伸着它历史的长度......

(二)桥

家乡的桥,是架在我心中的桥,是连结家乡与城市文明的桥,是连结家乡走向富裕的桥。这座桥,缩短了家乡与城市的距离,加快了家乡走向富裕的速度。这座桥,使我向往过、留恋过、回忆过,这座桥,勾起了我对家乡许多往事的回忆。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那时家乡没有桥,为了过河方便,防止河水湿了鞋子,家乡的好心人只好在河里横着摆上几块很不规则的石头,这样,想过河的人就可以“摸着石头过河”,但过河时,还是提心吊胆,两脚踩着不稳固的石头,摇摇晃晃,一不小心就要掉到水里,为了避免掉到水里去,有人就索性脱掉鞋子、赤着脚过河,这样虽说麻烦点,但过河顺利。要说过河,空着手还是比较容易些,提着东西、带着东西、推着东西过河可就麻烦了,我老家种植养殖的比较多,成熟了的水果、大姜要进城赶集去卖,猪类的养大了要用小推车推着到乡镇食品站去送,过河是避免不了的,像这样推着、带着东西过河可就麻烦了。我儿时就亲眼见过一个村民推着一头很大的猪到食品站去卖,在平坦的路上,猪既不哼哼,也不乱动,推着过河时,河里乱石较多,人一用力,小推车一晃荡,就不稳了,颠来颠去,这时,被捆绑在车子上的猪就开始发威了,一边大叫,一边乱动,小推车就开始左右晃起来,这个村民就招架不住了,又撒不了手,就急得大声喊人过来帮忙,岸边三、四小伙子听到迅速跑过去,连猪带小推车架到了平坦的路上,这才放了心。像这样平时过河还不算难的,不管怎么样说,还能过去河,可一旦碰到了阴天,大雨倾盆,山洪暴发,单枪匹马也没有敢过河的了,大河阻隔了交通,村子就中断了与外界的联系,封闭了信息,里面的人想出去而出不去,外面的人想进来而进不来。这个时候,外村的学生为上学的事可就苦了。当时我老家在周遭属大村,本村成立了小学,邻村都没有小学,只有到我村上学,平时上学过河时,互相搀扶、照应着,踩着石头就过来了,可一遇到下大雨就没咒念了,没有敢冒险过河的。若在河南岸,就只好先别来上学了,若在河北岸,就只有先别回家了,各班班主任就统一集合在教室里等,直到雨停了,河水小了,才能过河。这样,一到下大雨时,班主任老师挠头,学生家长着急,都没有好办法。

没有桥,有车也进不了村,当时老家有一位副军长回家探亲,专职司机开着车,随身警卫护送着,一路顺顺利利,好不威风。可到了老家村南的河里,就不是那么顺利了,车怎么开也进不了村,更不用说到家门了,没办法,这位副军长也只好把司机和车都留在南河的沙滩上,自己和随身警卫提着行李走回家里,那时农村孩子大都没看到过汽车,一听说南河沙滩上停着一辆高级吉普车,都想过去看看汽车什么样,我和小伙伴们也都跑了过去,大饱了眼福,这件事一直成为笑谈,印象非常深刻!

家乡祖祖辈辈倍受无桥之苦,人们谈桥兴叹。历史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腰包鼓了,村里也增加了集体收入,加之村民的大姜、苹果都需要对外销售。没有桥怎么办?这时,老家的掌舵人就开始考虑建桥的事了,村委出钱,村民出工出力,很快就建起了两座桥。建起南大桥,连通了老家与城镇,也连通富裕文明,建起了东大桥,连通了本村村民,也连通了友谊感情

家乡的桥,是农民致富的桥,是沟通信息的桥,是城乡沟通的桥,有了桥,老家与外界四通八达,老家与外界互通信息。家乡的桥,给家乡父老乡亲带来了福音,给我带来了喜悦!

故乡的人们

(三)故乡的味道

故乡晚是恬淡而清澈的,一本书,一壶茶,便会让我睡的特别安静,泻进窗子里的月光,不安份的在忱畔摇来曳去,内心深处便会有一种莫名的感觉.我觉得故乡一词充满了宁静的意义,像是一泓水波不兴的池塘,无论风吹打,过后便是让人心意慌慌的宁静.所以当我回到故乡,便会像一个离家很久的孩子投进母亲的怀抱,那份少有的激情融化在阶前的垂柳,后庭的野花,于是,我所能体会到的第一份滋味便是那种淡淡的情怀.

空气中飘荡着泥土的芬芳,山野里氤氲着花果的馨香,久居都市,很少有机会闻到这种来自泥土深处的真实气息,看到花满坡,果满树的自然景观.确切的说,它带有某种浅浅的腥味,又仿佛夹杂着青草的气息.这些原是平常而熟悉的味道,却给我以某种全然不同的感受.也许是因为在故乡,那些细小的触觉被无限度的放大,我喜欢用芬芳一词形容故乡的泥土,故乡的人,或者故乡这个概念的本身.

故乡对于我来说,从来都是隐隐约约的.陷于某种境一般的记忆,我相信这样一种记忆是模糊而又美妙的,一切陌生的,熟悉的细节纷至沓来,我是循着小村的月色前行的,屋角连绵,田畦俨然,树影婆娑,月色下的路弯曲而平坦,路旁长满了各式的野草,野草丛中盛放着姹紫嫣红的花朵,伴着虫儿的歌唱翩翩起舞,月的清辉洒在上面,像笼着轻纱的梦.轻快的脚步伴着莹莹的清露,花朵热闹的分列两旁,或许它们正在向我这样久不曾归来的游子致以真诚的问候.我似乎觉得,它们是会说话的.话语也有着格外亲切的乡音质地.

乡音对于我来说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就是现在也会时不时说出一两句,我生于故乡,却很早就远离了故乡,读初中,高中是离故乡很远的镇上比较知名的中学,这让我对于故乡始终保持着童稚的记忆,后来独自漂泊于城市,与故乡的距离也就越来越远了.很少回故乡,记忆里的故乡始终有着一抹童真的色彩,那茫茫的烟柳,那一树的杏花,那缥渺的池塘,那虚幻的月光,那飘逝在记忆中的花朵,总会跃然在我的思绪里,游曳在我的文字间.因此,我常常的对故乡说,我对你的情感是纯朴而深厚的!

白天,我的母亲用娴熟的家乡话和那些乡亲们说话的时候,我是宁静的,立在一旁,显得有些腼腆.我曾经设想很多次这样见面的情景.比如,我会用另外一座城市里习惯的拥抱或握手来表达我的情感.然而,见面的时候,才发现这些都用不上,这让我多少有些手足无措.故乡的亲人们,或许更喜欢用一种含蓄的方式来表达.

乡亲们见到我,只是一个劲的笑,完全是那种宽厚纯朴的笑容.然后,他们对我说,“你小的时候如何如何,现在都成大人了”我会说,“还长成大人呢,都成大人的了”简单的一句对话,我与乡亲们的距离拉进了.就好象只有我在成长,他们还站在原地一样.接着,他们继续笑,我也跟着笑.我还看见婶婶拉着母亲的手,细说着什么.我想,她们肯定有说不完的旧事.然而这些,都是我不知道的.我只是看着她们一会笑,一会却牵着围裙抹眼泪.这样一个情景让我感受到一种发自内心的温情.那是一种家的气息,无论多远多远,都无法隔绝.

正是清明时节,雨后的夜晚却有一轮明月,这样的夜晚适合想念.细细的想想,哪些是我遇见过的,哪些是还没有来的.是啊,我怎么会忘却呢?有些人很多年没看见,有些人是我从来就没有见过的.我惊讶于我出生在这样充满温情的氛围里.我想,同样惊诧的也有她们.这么多的人,在同样的时间聚集在一起,既使从未谋面也倍感亲切.年长的,年幼的,男的,女的,偷偷的,然而又是细细的端详一下,是不是可以从对方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呢.我想起那种探究的眼神,无来由的觉得亲密!

村子的西边有一条小河,水流哗哗的.流淌着思念,也流淌着芬芳.在星河月下尽情的渲泄.乡亲指着不远处的一座小桥说,“那座桥就是你父亲当生产队长时带领乡亲们修建的”站在桥上,凝望着桥下的流水,有关童年关于父亲的记忆浮现在我的眼前.继而我又想,假如当年我不离开故乡,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现在的我,每天夜晚,也就是这样踱着闲散的步履,在月下思考些什么.然而,这些终究是无法想像的,生活中的无数次选择都是可能,说不上对错得失,离开有的时候不一定是错失,只要还可以找到回家的路!

我喜欢故乡夜晚那淡淡的味道,我心中的故乡就应该有这种味道的.淡宁中不失深刻,纯朴中不失浪漫.我想,葡公英那金黄色的小花就是这个时候开放的,还有那满山遍野的马兰花也是这个时候开放的.故乡的空气中肯定有它们的味道,我愿意将它们留驻在我的内心.就像故乡人,就像那些乡音,还有那充满温情的味道.我要一一的把它们留在心里.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故乡,无论你走的多远,无论现实有多芜杂,故乡都是你内心格外纯净的地方,天边飘来故乡的云,有个声音对我轻声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