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第20课-《倍速学习法》-万向思维

 (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代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二)渡荆门送别

唐代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三)背影

作者: 朱自清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四)劝君更尽一杯酒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

 这是北宋大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它反映了春节时民间燃放鞭炮,开怀畅饮,张灯结彩,喜贴春联的盛况和浓郁的传统习俗。何谓“屠苏”,古时的一种药酒也。可见在千余年前的北宋,逢年过节,老百姓饮酒寻乐已是一件寻常事。

国人酿酒饮酒,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发明酒者,相传为周朝人杜康,其实难以考究。据《史记•殷本记》记载,远在商朝,饮酒之风就很盛行,纣王腐败昏庸,“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现代出土了大量商代酒具,如爵、角、觚等,便是有力佐证。北魏贾思勰在其《齐民要术》一书中就记述了当时的稻米酒法、黍米酒法等十多种酿酒法,说明那时的酿酒技术已日臻完善。到了唐宋,除酿造低度粮食酒,还能酿制多种果酒及性烈味纯的烧酒,品种也日趋繁多。白居易曾有诗赞曰:“烧酒初开琥珀香”。至于西域的“葡萄美酒”,更是美名远扬。明清时期,佳酿如云,玉带春、梨花白、碧霞酒、状元红、女儿红、绍兴花雕等等,均驰名天下。可惜有些名酒,今已失传。

中国的文人墨客几乎与酒都有不解之缘,豪饮贪杯者更不在少数。他们饮酒颂酒,酒成了古典文学中的永恒主题。“酒仙”首推李白,其笔下与酒有关的诗,如《将进酒》,《月下独酌》,《金陵酒肆留别》等,不知有几多。历代灿如繁星的文学大家,更给我们留下了数不清的名篇佳作: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

   “红酥手,黄腾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

这些文采飞扬,字字珠玑,千古传诵的佳作,是我们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它积淀了我们民族丰厚的酒文化底蕴。

饮酒绝非文人的嗜好专利,帝王将相达官贵人贩夫走卒三教九流,无不与之有缘。婚丧嫁娶、佳节庆典、亲朋欢聚,多要饮酒助兴,营造欢乐氛围。试想宴饮中缺了杯中物,岂不令人感到索然无味?

醇酒真是奇妙之物,几杯落肚便会令人飘飘然,宠辱皆忘,变得愉悦兴奋和轻松。在似醉非醉中平素沉默寡言之人也会露出笑脸,谈笑风生;擅于辞令的,更是意气风发妙语连珠;刚勇之士更会勇气倍增。李白斗酒诗百篇,醉草吓蛮书,笔下生辉,恐是醇酒激发了创作灵感。武松过景阳岗打死吊晴白额大虎,号称“三碗不过岗”的“透瓶香”酒壮了英雄胆,英雄仗了好酒威,才演出这幕惊心动魄威武雄壮的好戏。一部《水浒》,与酒有关演绎出的故事不计其数:诸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武松醉打蒋门神”,“浔阳楼宋江吟反诗”等等,数不胜数。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个个都是酒中豪杰。《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均能小酌,书里第四十九、五十回记载,这群佳丽寒冬赏雪观梅,围炉饮酒联诗,又是别有一番情趣。

举酒属客,对政治家来说,有时就不仅仅是应酬助兴了。楚汉相争,项羽设“鸿门宴”邀刘邦饮酒;三国纷争,曹操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其实都是彼此进行政治试探,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争夺天下。

 饮酒要适度,切勿贪杯,若无节制,一醉方休,反会乐极生悲,有违初衷了。酒醉误事或酿成悲剧,古今层出不穷。司机朋友开车勿饮酒,饮酒不开车已成共识,抱着侥幸心理,以身试法,触犯法规,那就悔之晚矣。相传,“酒仙”李白晚年逍遥江湖,泛舟长江,泊船采石矶,月夜于船头畅饮,酒醉溺水身亡,真个成“仙”去了。神话《西游记》里,天蓬大元帅,醉酒失去德行,调戏嫦娥,被打下凡尘,痛失前程,投错胎变成猪头模样。唐僧为其取别名“八戒”,就是告诫徒弟要戒荤戒色戒懒戒馋……但首先是戒酒。

劝君更尽一杯酒,适可而止乐融融。《三国演义》开篇词曰:“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现代科学告诉我们,少量饮酒,益处多多,牛饮豪饮,伤身误事。切莫“今朝有酒今朝醉”、信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一醉解千愁”之类的话,那是夸大其词的。须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