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话兵马俑
今儿是个阴冷的天气,风从面前刮过,发出一阵一阵的呼啸。夹杂着的几片雪花不时在空中飞舞,在天空舞动着的,还有一片枯叶。我目光随风飘落,跟随风的脚步,静止在骊山北麓千军万马之中。就有了与地下驻足千年的兵马近距离接触的缘份了。
我站在他们中间,把思绪拽扯到了嬴政时代。
自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听取李斯进献的灭六国的建议。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的策略,发动秦灭六国之战。其总的战略方针是由远及近,集中力量,各个击破。先北取赵,中取魏,南取韩,然后再进取燕、楚、齐。在短短的六年中,六国相继灭亡。我耳畔响起了苏洵关于六国的高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多么精辟的论述啊,揭示了一个道理: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要想战胜对方必须先战胜自己。六国灭,成就了秦王政一统中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国。中国封建制王朝就这样开始了。
秦王政在他登上秦国王位的第26个年头,统一了中国。天下初定,39岁的秦王政第一件急着要做的事,就是要重新给自己确定一个称号,经过与大臣商议,他自己创造一个“皇帝”这个新头衔授予自己。从此以后,“皇帝”就成为中国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诸如取消谥法;只有皇帝才能自称为“朕”;皇帝的命令叫“制”或“诏”;文字中不准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讳;只限皇帝使用的以玉质雕刻的大印才能称为“玺”等等。就是要突出天子的特殊地位,强调皇帝与众不同,强化皇权在人们心目中的神秘感。幻想利用这些措施可使皇位千秋万代在其子孙后代中传续下去。
秦始皇最大的贡献要属他所提倡的“书同文”、“度同制”、“车同轨”、“行同伦”的统一上了。对他修筑的长城、“焚书坑儒”、“奢侈生活”,这由史学家去评判。“孟姜女哭塌长城”的民间传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普通百姓对修筑长城的怨言和秦的暴政黑暗。若辩证的去分析,长城在军事防御上的作用不可低估,它使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天然分界。让世人震撼的这一大手笔,足可流传千古。
我望着这一尊尊神情严肃的陶俑,他们固守着阵地,没有丝毫的疲倦怠懈。让我感受到了秦始皇的威严与霸气,这就是千古一帝的威仪。
透过兵马身躯,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制作者勤劳的身影儿,他们的智慧换来了世人的惊叹,是劳动者创造了奇迹,没有人记住他们的名字,抑或站在我面前的是制作者本身?!刚毅而忠诚,劳苦且隐忍……
(二)秦兵马俑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一直没搞懂孔子这句话的意思,从字面来理解,应该是说第一个制作俑的人大概是没有后代的。《论语》中没这段语录,它最初出现于孟子的引用。问题是作俑到底对不对?孔子以前的商周社会,贵族死后都有人殉,这是很残酷的事实,那么用俑殉来代替人殉应该是有进步的,孔老二为什么要咒他断子绝孙呢?后来朱熹为了维护先圣的形象,解释说孔子主张的是束草为殉,用俑太奢侈了,所以反对。呵呵偷笑一下,商周时代只有奴隶死了会束草,他们哪里制得起俑,能俑殉的一定是奴隶主贵族,看来俑是社会某一特定阶段进步的表现。上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在骊山秦始皇陵东方发现了大型兵马俑坑,八千多位秦军将士重见天日。世界的目光迅速聚焦期间,人们纷至沓来并无不叹为观止,于是这兵马俑成了世界第八奇迹。
兵马俑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八千多个和真人大小相当的武士俑身披铠甲手持兵戈,他们腰束革带腿扎裹布,或立或跪表情威严面向东方,彷佛在拱卫着主人,又彷佛在随时听从主人的一声令下,马上开始新的征服。这是等待了二千多年的复活军团,战马嘶鸣,军歌嘹亮,将士们神态各异,有久经沙场的胡子老兵,有稚气未脱的青春少年,在军阵中他们都是勇士,他们齐整的排列是为了得到检阅,为主人也为后来的游客。如此逼真的陶俑艺术,展示出中国古代高超的科技陈就,栩栩如生的雕塑作品无疑是人类的瑰宝,因此兵马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在兵马俑坑发现地建起的博物馆也成了人们趋之若鹜的胜地。
秦以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虎视东方,到了嬴政之时终于天下一家。秦始皇东游南巡,丈量着无限河山,汹涌澎湃,心潮激荡,万世基业从他而起,百代政治以他为光。他废除了封建诸侯制度,却开创了封建社会制度(确实有些拗口)。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开始了,于是车同轨、书同文,开驰道、连长城,首创郡县制,统一度量衡。为了百代万世,他采用了铁腕手段,既然乱世英雄起四方,那就销锋灭杰;既然知识越多越反动,那就焚书坑儒。终于“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巍巍骊山,浩浩阿房,祖龙盘踞,万寿无疆。兵马俑中的勇士见证了秦皇雄风,相信着帝国的地久天长。可是,“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陈胜吴广也不用兵器,用的是锄头铁搭。“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强秦二世而亡。制作兵马俑的劳动人民还是有后代的,而嬴姓在宋人的百家姓里已不见记载。“黎民百姓长久,功名利禄短暂,一部青史等闲看。”
秦兵马俑的故事还在延续着,前几年,从兵马俑出土文物中发现了疑似“芈月”二字,引起阵阵骚动,有学者开始考证说兵马俑另有主人,那就是小名芈月的秦宣太后。宣太后是嬴政的高祖奶奶,秦惠文王(杀商鞅的人)的妃子,丈夫死后她设法让儿子昭襄王继承了早夭的秦武王,开始了长达四十一年的临朝称制,中国的太后称谓始于芈氏。(这位风流太后的韵事详见即将播出的郑晓龙电视剧《芈月传》)兵马俑的主人到底属谁,自有历史学家去考论,但肯定是属于秦的。于此,不妨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三)兵马俑的警示
兵的世界,马的阵营。
也许这是那个时代场面最盛大的阅兵式!
秦兵马俑,世界第八大奇迹!
一次打井抗旱,惊醒了千年的幽梦。
经过楚军冲天大火的洗礼,突破黄土重压下的黑暗与沉寂,舔血抚痕的地下军团,熠熠生辉的破土复出,饱览边关明月,尽享山峦秋风,挺立着全世界为之千古惊叹的传奇!
当我的脚步从俑坑边沿轻轻走过,我似乎看到了那些滚滚的车轮,势不可挡,迎面冲来……
遥想当年,秦始皇正是率领这支黑衣如铁、迅速如风的虎狼之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使六国臣服,天下归秦,建立了华夏第一个帝国!于是,人们走近俑坑,指点评说着战国七雄到六国归秦的伟绩,抚读那一个个悲怆鲜活的面容。
浩大!雄浑!壮美!强悍!走近兵马俑,这三个词语,立即映入了我的脑海,并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这真是气势恢宏、势不可挡的军队啊。眼前的一幕,不由得不让人瞠目咂舌,为之惊叹,为之震撼!让人目为之眩,神为之摇,思想感情的潮水为之汹涌澎湃……
长长的兵马坑里,密密麻麻、挨挨挤挤,站满了兵马俑。它们惟妙惟肖,真人真马般大小,站在它们面前,观赏着这些兵马俑的方阵,似乎有声音破坑而来:铿锵有力的脚步声,兵器相撞的清脆声,铠甲摩擦的咔咔声,战马嘶鸣的长啸声。伴随这些声音的,是眩目的战旗、遮天的尘土,然后突然间,天塌地陷,它们和秦朝的历史一起压在秦砖汉瓦里,压在尘封的秦陕高原的黄土里。这一压,就是两千年!除了史书的一鳞半爪的记载,陪同它们的,只是上面厚厚的一层黄土以及黄土地上年复一年的西北风。
曾几何时,“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天地一霸也,雄心霸悍!千年的雄性飘荡在这古老的土地上。站在俑坑之上,四周多么静默,充满了肃杀,威严之气。这些威武的兵马俑,不管是武士,还是将军;不管是弓箭手,还是骑兵,都好像在暗下决心,为秦国统一天下决心作殊死拼搏似的。甚至连一匹匹陶马,似乎在精忠报国,严阵以待,准备到战场上大展雄威;张大的嘴,嘶鸣出不可一世的威严……遥想当年,那位尚武的帝王,高举令“字”旗,驱使他们在金戈铁马的交战中,发出撼天动地的吼声。在燃着的烽烟中,腥风血雨撕扯着丝丝缕缕的战旗,奋蹄奔腾的战马嘶鸣在漫天烟尘里,他们一身戎装,挺枪催马,逐鹿六国,用本应该扶梨握锄的手去向同样是炎黄子孙的人们挥剑舞戟……
我站在坑前,望着那一尊尊默然挺立的俑人,除了震撼,还能隐约感受一丝的悲凉与沧桑。每一个都是英武逼人却又个性鲜明,特别是他们的眼睛灼灼有神,直摄心魄。健壮匀称的高大身躯,饱满光洁的额头,棱角厚实的双唇,干练利落的姿态,以及战袍上的每一条褶皱,眉宇间的每一种表情,都是那样鲜活动人,毫无雷同之感,你甚至能感觉到他们的呼吸声。他们哪里是冷冰冰的雕塑,分明是一群有血有肉要出征鏖战的士兵。我想,黄土窑里有他们的白发父母,阡陌陇上有他们的妻子儿女……大战在即,他们是怎样撕心裂肺的和家人告别的呢?跪地磕头?抱头痛哭?一揖三别?“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当他们踏上艰难的征战之路,是发自内心的情愿吗?身处群雄逐鹿、穷兵黩武的时代,感叹自己的无奈了吗?他们是想尽赤子之心为家人免除一份劳役、还是想尽匹夫之责为皇家挣的一分厚土?它是要告诉我些什么吗?抑或是让我思考些什么吗?
鼓角无声,天地缄言,两千年前的那个早上,当最后一块木板盖下来的时候,唯一的一线阳光也断绝了。战车不再奔驰,战马不再嘶鸣,勇士们也不再呐喊,那片曾经燃烧着的大地也渐渐归于平静,人类的声音越来越远,越来越轻,直到完全消失,只留下无尽的黑暗,无尽的孤单,无尽的寂寞,连着曾经无尽的荣耀,一起陷入了无尽的等待。一支豪华的、英勇的、让天下为之丧胆的无敌之师,在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之后,以这种方式,陪着他们毕世的君主,陪着他们行将日落的帝国,一起走入了历史的尘封。被埋葬的那一瞬,没有谁听到你们绝望的惨叫和抗议,风声和泥土堆成的黑夜,熄灭了你们的愤怒与仇恨,熄灭了你们的泪光和呜咽。
狼烟逝去,幽梦醒来,兵马俑铠甲上残留的血迹滴滴在目,驰骋飞奔的战车上箭芒根根犹存,藤制的盾牌上嵌满了飞矢弓弩……兵马俑目光深邃,努力思索着。为何耀眼的金戈,抗不动一面旗帜?为何铮铮的铁马,踏不出一条通途?为何挥剑决云的气概,决不出一个千秋万代?用泥捏成的江山无须验证,轰然坍塌的事实或许来得太快了。强大的大秦帝国,何以10几年就亡国亡朝了呢?兵马俑,你能将个中真谛昭示后人吗?
巍巍战阵,阻不断滚滚而去的东逝水;骠悍的铁骑,挡不住愤怒的民心封杀。唐朝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到:“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暴政与民心,孰轻孰重?官逼民反,揭竿而起的呐喊声,就是最好的回答!兵马俑,是警示,是留给我们的无尽的沉重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