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第17课-《倍速学习法》-万向思维

  

(一)站在长城之上

长城,是一个旷世的雄伟工程,在世界上视为中国的象征。这块中华文明的瑰宝,其地位被学者誉之与埃及的金字塔齐名。自1987年,长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它便成为了中国的旅游圣地之首。

邂逅北京,登临长城是人们不可缺少的选项之一。其原因除了它牵连着远古的民族文化之外,还与近代人民的领袖毛泽东“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诗句有关。作为一名中国人,谁不想到那里去登高远望一番呢?就算是女人,当一回女汉子也是人生快乐之事!

我与团友们去游览八达岭长城,是在APEC临近的日子,是日天气奇好,游人众多,当我们登到了长城的高处,灿烂的阳光已将深秋的寒气一扫而光,晴朗的天空象被清扫过一样,连半丝的云彩也没有,真是极尽了苍穹的湛蓝。

站在长城高处,依烽火台向西南瞭望,只见眼前是一片起伏跌宕连绵不断的山岭,它的样子极象是大地隆起的筋骨,又宛如劲力士身背凸显的肌肉,张扬着力量的壮美。而蜿蜒远去的长城就伏于山陵之上,就像是一条腾挪欲升的巨龙。从岭上向北望去,已然见到是一片平坦的原野,不难看出,山谷的低处,就是太行与燕山的交汇处,是通向北京的一个重要关隘。而长城恰象一条巨大的链条,从东西两侧锁住了它的咽喉部位。

面对眼前历经风却坚实如初的城墙,赞叹是必然的。因为在极其陡峭的山岭上,没有任何机械可依靠,就凭着人们的一双手,开石砌起六、七米高,顶部三、四米宽的城墙,它的困难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别的不说,就石块的开凿和运输本身就已经是一个十分艰巨的工程。当初建城的人是如何克服困难的,现在已经无法考究,但它历经沧桑而依然屹立,说它是惊天动地之作就毫不为过。

长城最早建于秦代,其目的是军事防御的需要。而八达岭长城则是史上修建和保存最好的一段,人称为明代长城。看着眼前那雄伟壮观的长城,自然就让人想起明代的事情来。从史料上记载,明王朝在它统治的270年中,为了军事防御,从来未间断过对长城工程的修建。其目的是维护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原农耕文明,防止游牧民族联盟对中原的侵扰,而修建这种关隘式的军事工程是明朝重要的国策之一。

只不过历史变迁的轨迹,有时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而最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明代拥有了史上最好的长城,却没能让它的江山永固。而由于当时朝廷的腐败,经济衰退,加上陕西遇上了连续三年的大旱,朝廷又没有想办法去缓解荒情,于是众多的饥民就揭竿而起。而李自成则以一个“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聚集起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扫荡了朝廷的精锐,攻陷了北京城。皇帝朱由检亦因此而自缢身亡。而当时还拥有一定实力的守(山海)关将军吴三桂,为了避免被农民军剿灭,几经盘算,最后为了日后的荣华富贵,竟然主动勾结清兵入关去抗击李自成。致使清军历经多年的战争都无法迈过的山海关屏障,在这次“开关揖敌”中便轻而易举地进入了中原之地。自然,那明代的江山也就理所当然的落到了清朝的手里。尽管吴三桂后被封为平西王,但由于其降清之举,成为了史上最无气节最被人所不耻者。只是到了后世,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将陈圆圆扯出为其当遮丑布,用“冲冠一怒”的气短,来掩盖其恶劣的行径。

若我们回头再来探究一下那一段历史,这明朝的灭亡的根本原因,它不是关隘不够坚固,而是人民没有饭吃啊!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禁赞叹毛泽东的治国方略。在建国之初,尽管那时国家十分困难,都动员千千万万的民众,不遗余力的进行兴修水利,将其作为农业的命脉来抓。正因为此项举措,使得一个地域辽阔的农业大国,在全国各地建成了超过八万座的水库,因而彻底改变了农业的灌溉现状,这对稳定国家的粮食生产以致稳定国家大局,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的。而且,这几十年前修下的水利工程,现在还在造福人民。这就是共产党的英明。翻开这还未远去的历史,那时兴修水利所动员的人力物力来看,它的规模和它的影响,是不比修筑长城逊色的。它是一个货真价实的民生工程。它的广益可谓是惠及子孙后代的。

治国与民生从来就是一对相互依存的矛盾。国恤民则人心齐,民护国则境能安。共和国凡几十年的历程,无不证明这一点。试想,如果没有执政党和人民的团结奋斗,我们是不可能在战争的废墟之上将一个共和国建立起来的;我们更无法克服重重困难,冲破西方阵营的围堵,而取得今天为世界所瞩目的成就的。

只是到了今天,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一个国家要应对的问题比以前更复杂了。你发展快了,有饱饭吃了,自然就成为霸权者打压的对象。就2014年间,在我们国家周围,围堵的声音经年喋喋不休,鬼子的反华叫嚣亦此起彼伏;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不断在我国的东海和南海挑起事端,他们挖空心思的从网络、能源、金融与及舆论等方面竭尽攻击之能事。他们收买“公知”“大V”,在思想上制造混乱,他们利用我们当中一些人的短视,散布极具煽动性的文章和段子,他们诋毁领袖,抹黑政府,污蔑英雄,以涣散民心。便以民主为幌子,去干分裂的勾当,欲将一个泱泱大国瓦解了而后快。不久之前,香港就上演了一幕“占中”的戏,这就是他们的一个杰作。好在人民的觉悟已经识破了其不良的居心,一个似乎得意的运动只能悻悻的收场。但它正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颜色革命”已经来到咱家门口了,我们真的要百倍警惕,不能掉以轻心。

帝国主义者从来都把霸权作为掠取经济利益的手段,并视为自己的命根,容不得任何人挑战它的淫威。只要你跟他发出不同声音,他就千方百计的来制裁你,消灭你;只要你的实力接近他,他就认为你分掉了他的蛋糕,你自然就成为了他的敌人。因此,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不为浮云遮眼,不为现象蒙蔽,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国家的安全和政权的巩固,从来都是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在思想驰骋之时,我忽然又想起了早前一则似是而非的言论,说的是长城已失去了其防御功能,它也不应该成为民族的骄傲。对此我是不认同的。因为从远古走来的长城,它是聚集了上千上万中华儿女的力量破石所筑,如果我们的先辈没有万众一心的坚定和决胜困难的勇气,这城肯定是建不成的。从这一点上看,蜿蜒于峻岭之上那坚实而雄伟的长城,恰恰就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其中亦饱含着族人世代追逐和平的决心。倘若舍弃了它,那就丢掉了华立世的根本,毁掉了根植于国人心中的信仰。到那时,再遇外侮,我们就没有法宝可倚,来对付气势汹汹的敌人。

(二)心中的长城

 “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涛涛”。上世纪八十年代,大侠霍元甲的名字伴随着歌手叶振棠中气饱满的歌唱,传遍了祖国大地的大街小巷,飞进了黄色土地的万户人家。

长城,这座从秋时期就开始动工兴建的工程,建建停停、停停建建,工程的工期竟然缠缠绵绵的延续了2000余年。对这种国防工程迷恋的最后一个家姓王朝,它的姓氏是朱,朱氏王朝倾尽全国之力,修建的长城的长度达到了8000余公里,即便如此,朱氏王朝也没凭借他们心中坚信不已的国防工程,阻挡住八旗铁蹄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最终还是让那女真族的后裔,统治了华大地,其时间竟然长达300多年之久……

现在我们所说的万里长城,通常指的就是明长城,明朝之后,再没有人动过修建长城来抵御外族侵略的念头。长城,从此消退了它的国防功能,转而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遗存,其唯一的功能,就是供后世登临感慨,凭吊兴怀。

这座人类历史上历经2000余年才告完工的工程,其跨度横跨了华夏大地15个省份,总长度近2.2万公里,最终成为了世界文明的八大人工奇迹之一。可是,在沧海桑田的大自然面前,“永不倒”也只能是歌中的慷慨激昂,现实中的长城和其它人类辉煌一时的文明一样,最终也抵御不了大自然的日晒风吹、浸冰消,在时间的长河里,它们终归要在漫漫的风沙中,倾覆消弥。

如今,嘉峪关外,衰草枯杨,寒风凛冽,一派萧瑟荒芜……

 “线儿长,针儿密,含着热泪绣红旗,绣呀绣红旗”,这首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已唱红的歌曲,其演唱者已历经五代,可无论是谁在演唱,那浸润着女性的柔情与理想的崇高所酝酿出的激情,都能让人热血沸腾。

凡是参观过白公馆、渣滓洞的人,无不为那些人类为摧残同类而绞尽脑汁发明出的阴森森的刑具所动容:尖利的竹签用锤子钉入指缝,滴血穿心;带刺的钢鞭打上身躯,每抡一下都会剐下一片皮肉;烧的通红的铁块烙入肌肤,其蒸腾出的异味,也只有兽类才能忍住恶心而不至于让他的胃翻腾。可是,这个民族最优秀的儿女们禁受住了,不仅禁受住了,而且当新中国成立的礼炮声从空中隐隐传来时,他们还支撑起遍体鳞伤的躯体,为他们心中的祖国,绣上了一面鲜艳的红旗……

在中华大地最为黑暗的年代,一群有志于改变中国命运的人,他们在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浇铸着中华民族的又一座长城, 这座长城要横挡住中华民族的苦难,要托起炎黄子孙的幸福,要守护着这方土地上的人们最起码的祥和与安宁。

人类凭借自己的坚忍的意志,在这个星球上留下了无数璀璨的文明,可任何人工建造的文明,终归会如同那绵延万里的长城一样,倾覆崩塌,只有普通百姓心中那用理想信念垒起的长城,才会随着普通百姓生命的绵延不绝,而永远耸立,恒久巍峨!

(三)长城的故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征集了数十万民夫,于公元前214年将秦、燕、赵三国北边的城墙连通、修缮合一,这便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孟姜女万里寻夫送寒衣,哭倒长城八百里的传说就发生在那个时候。

古时候,孟老汉和姜老汉互为邻居,仅一墙之隔。一年春天,孟老汉在自己院中种了一颗葫芦籽,经过浇水、施肥精心培育,葫芦秧长得肥壮、高大,从墙头爬过去,到姜老汉的院里结了个很大的葫芦,有几十斤重。等葫芦熟后,姜老汉拿刀把它切开,突然见里边躺着个又白又胖、非常可爱的女娃娃,姜老汉喜台望外,奔走相告,村里人听说后,纷纷前来观看这新鲜事,可是孟、姜两老汉却因此产生了矛盾,吵得不可开交。孟老汉非常坚定地说:"这葫芦是我亲自种下的,胖女孩该归我。"姜老汉却固执地说:"这葫芦结在我的院子里,这女娃该是我的。"吵了三天三夜,难解难分,毫无结果,后经村里人调解为:女娃娃属于两家共同的,轮流居住,共同扶养,并取了个"孟姜女"的名字。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十多年过去了,孟、姜两家老人为现已长大成人的孟姜女选了个女婿叫范杞梁,选定良辰吉日,准备成亲。天有不测风云,成亲之日,新郎、新娘正要拜堂,突然从门外闯进几个衙役,一拥而上把新郎范杞梁当民夫抓走了。

原来,当时由于秦始皇在全国各地抽调大批民夫修筑长城,日日夜夜拚命干,民夫们被累死、饿死的不计其数,为了加快工程速度,他们又到处抓民夫补充,范杞梁也被发配去充当修长城的民夫了。

转眼一年过去了,范札梁杳无音信,急得孟姜女饭吃不下,觉睡不着,不知如何是好,跟两家老人商量后,决定去找丈夫,发誓找不到丈夫绝不回家。她带上干粮和给丈夫特制的御寒衣服上路了。一路上,风吹雨淋、日晒风寒、饥寒交迫、步履艰难,经过千难万险的万里跋涉,终于找到了修长城的地方,一打听才知道,为修长城死了许多人,丈夫范杞梁早就累死了,并被埋在长城下,尸骨都找不到了。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孟姜女顿时就伤心地恸哭起来,泪如泉,声如雷,哭得惊天动地,天昏地暗,眼看着长城一段段的倒塌,哭到哪里塌到哪里,足有八百里长。这下可急坏了工程总管,急忙去报告正来此巡查工程进展的秦始皇。秦始皇赶忙去见孟姜女寻问根由。一见之后,便被她的美貌迷住了,非要封她为"正宫娘娘"。孟姜女虽然怒火满腔,但还是压住心头仇恨,灵机一动,将计就计地非要秦始皇答应她三个条件,才能当"正宫娘娘"。一要找到丈夫范札梁的尸体;二要为其丈夫举行国葬;三要秦始皇为范杞梁披麻戴孝、打幡送葬。秦始皇听罢孟姜女提的三个条件,思索片刻,为了得到美貌的孟姜女,便硬着头皮答应下来,孟姜女戴着孝拜了为筑城而死的范札梁坟墓后,宿愿已偿,面对滚滚的渤海,纵身一跃,投海自尽了。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很快就被人们所传颂,人们为纪念她,在山海关附近的一个山头上,给她修了坟、建了庙,取名为"姜女庙"。孟姜女万里寻夫送寒衣,哭倒长城八百里的故事家喻户晓,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