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第16课-《倍速学习法》-万向思维

  

(一)鸡叫

假期里,在乡下的老家小住。里,不知是几更天时,听到鸡叫了,那么清脆而明晰,仿佛划过夜幕的一颗流萤。我心旌猛地一震,因为鸡叫声在我的生活里已经消失很久了。因此再难成寐,便静静地谛听这曾经熟悉亲切的鸡叫。随着我家的鸡的啼叫,邻居家的鸡、全村的鸡都相继叫起来,谱成了一支乡村小夜曲。鸡叫一遍后,村庄又归于寂静,三遍之后,天就让鸡给啼亮了,勤劳的人们就肩起农具下地干活了。

我想起小时候,在村子里上学,要早早地起床上早自习,家里没有钟表,母亲就是以鸡叫来判断时间早晚唤我起床的,几年里,我没有迟到过一次。“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少年读书时”,那一声声鸡叫,成了我求学上进的动力。

因为鸡一叫,表示天快亮了,人们就起床了,所以那个地主周扒皮在半夜里装鸡叫,让他雇佣的长工们起床给他多干活,不过让长工识破了他的伎俩。倒是战国时孟尝君为了逃出函谷关,他的门客装鸡叫骗开了城门,孟尝君趁“鸡”而逃。

有人烟的地方,才有鸡叫,所以曹孟德用“千里无鸡鸣”感叹连年杀伐民不聊生的景象。鸡叫给人的感觉是温暖的,和谐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鸡叫是安居乐业的象征。鸡叫还是鸡的“五德”之一,《尔雅》中说,鸡有五德:“首戴冠者,文也;足博距者,武也;敌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者,仁也;鸣不失时者,信也。”鸡司晨报晓是非常守时的。

可是有人却说鸡叫的不是。清人黄遵宪有一首诗:“催人出门鸡乱啼,送人离别水东西。挽水西流想无法,从今不养五更鸡。”清晨,友人要乘船东去,他不忍与友人离别,想要把水挽回,改成西流,想不出办法,就把怨气撒在鸡身上,怪它不该这么早就催促友人启程。

对于我来说,我是喜欢鸡并喜欢听鸡叫的。这不但我女儿的属相是鸡,还因为鸡叫曾督促我不要贪恋被窝,而要“闻鸡起舞”,奋发向上。可是现在城市里只准养狗,不许养鸡,我住在水泥钢筋架构的建筑里,根本无法听到鸡叫,这让我每天早上脑子里混沌一片。

那天上街购物,一只会模仿鸡叫的钟表让我十分看中,于是爽快地买了下来。我把那只钟表置于床头,这样,每天早晨,我又能在鸡叫中起床了,人也精神了许多。

(二)骄傲的大公鸡

我们单位院子里有一家做铁艺的人家,养了一只白色的芦花大公鸡,这只只大公鸡大约有10斤左右沉吧,这只大公鸡漂亮极了,红红的冠子,羽毛发亮,长着漂亮的领子,双腿矫健有力,爪子又大又厚,每天挺着高傲的头颅,气质轩昂、目无一切的在院子里巡视,好像它就是院子的主人,院子就是它的领地,它呆着的地方最多的是墙头上和依维柯汽车的车顶上,它从不爬到墙头上或车顶上,而是威风凌凌的、单腿独立的站在那里,像卫士一样巡视四方,院子里人来人往,车去车回,它从不避让,如果你要对它稍有不逊,它就会冲上来,像要跟你决斗的样子,有一天我午睡后从楼上下来,正好看见它在楼梯下边,我觉得有些妨碍我下楼,我就用脚表示一下踢它的意思,这样我就冒犯了它,追着过来啄我来了,我拿着衣服赶它它都不跑,后来我操起单位的铁锹赶它,它才不紧不慢的走到远处,但眼神也是充满了敌意。

这只大公鸡是铁艺那家从小养大的,是那种给小孩玩的,染得五颜六色的,我记得当时她家买了5只5种颜色的小鸡,就散养院子里,她们家也从来不喂小鸡吃的,这几只小鸡就靠我单位的糕点渣活命,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鸡一天一天的长大,退去了原来的原色,都变成来白色,再长大的同时,数量也一天一天的减少,由原来的5只变成4只,3只、2只,最后只剩下这一只存活下来了,这只大公鸡从小就活的悠然自得,饿了不是到垃圾箱处找糕点渣吃,就是到食堂外去找剩菜剩饭去,有时食堂外边没有什么好吃的就自己大摇大摆的进到食堂屋里去找吃的,那神情就像进自己的家一样自如,不管我们多少人在屋里吃饭它都好像进入无人之境一样,这种‘大气’的公鸡还是第一次见过。这只大公鸡可会养生了,吃饱喝足之后就去下榻了,它下榻的地方也很特殊,不是找一个角落睡一觉就行了,而是专门选择我们的电动车的车脚踏上、车座上,我们几个人的电动车就是它的流动的床,就是睡醒了也是多数时间逗留在我们的电动车上,从这台车跳到那台车,但这时不会在脚踏板上,都是在车把上、车座上,我们的车子上常常的会留下大公鸡的粪便,我们对这只公鸡真的是几分喜、几分恨、几分无奈呀!

不知道什么时候铁艺的人家又弄来了一只小狗,她们家很有意思,经常是不知从哪里弄来的还是跑了一只猫或者几只狗,过一段时间又都销声匿迹了,她家的猫儿狗儿总换新的面孔,说说她家真的很好玩,记得我刚来这个单位时间不长就看出了门道了,整个就是以强欺弱的世家,寡居的女老板可能是生活不顺,生意的压力也大,又加上更年期,常常那她10岁的女儿出气,轻则骂声不断,重则拳打脚踢,幼小又倔强的女儿就那他家的小狗出气,小狗就拿她家的小猫出气,我们看不下去,常常下楼去解救小猫。话说了很多,还得说这只新来的小狗吧,这是小狗白底黑底,长的虎头虎脑的煞是可爱,自从这只小狗进了她的家门,她们家就多了一种声音,就是大公鸡啄小狗,小狗嗷嗷惨叫的声音,因为只是一窗之隔,我们每天在办公室都会听到几次或者十几次小狗的惨叫声,也常常听到女老板对大公鸡的的呵斥声,我们都在为小狗担心,这只大公鸡太强悍了,真的担心小狗没有长大就被大公鸡给弄死了,同时我们也期盼着小狗快快长大,大到再也不会遭到公鸡的欺辱了!

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我们的担心都是多余的了,渐渐的再也听不到小狗的惨叫声了,有一天我们看到小狗和公鸡和平相处的景象了,过了几个天我们又惊奇的发现小狗和公鸡居然成了好伙伴了,小狗跟公鸡几乎是形影不离了,白天在一起玩耍,晚上在一个窝里同眠,那天中午我们从办公室的玻璃看到,小狗跟跟公鸡嬉戏的场景,小狗一次一次的去咬公鸡的脑袋,一次一次把公鸡的脑袋摁下去,公鸡居然没有烦恼的样子,一次也没有反抗,看哪种感情就像母子在一起嬉戏一样,后来公鸡看小狗实在是没完没了了,就跳到案子低下去了,案子下面围了一圈不太高木板,小狗围着案子转了一圈又一圈,就是进不去,大公鸡泰然自若的在里面看着小狗一圈一圈的转呀!

大约4点的时候,我们单位送货的小司机过来喊我们,说出来看呀,大公鸡把小狗抱上汽车了,我们一看小狗真的在汽车上那,那只鸡在另一台依维柯面包车上,金鸡独立的傲视着我们,小司机告诉我们就是刚才,这只大公居然抱着小狗飞到面包车顶上了,之后自己又飞到边上更高的依维柯面包车上,我们都感到太神奇了、太不可思议了,不是亲眼所见真的不敢相信呀!公鸡上汽车是家常便饭,但小狗从出生到现在也没有去过那么高的地方,很是恐惧,几次想下来,无奈太高了,总也没有下决心跳下来,我们也都为小狗捏了一把汗,怕它真跳下来,摔坏了,最后好心的小司机把小狗抱下来,这个举动触犯了大公鸡,大公鸡看有人动它的狗孩子了,心想那哪行,冲过来就要啄我们的小司机,好在小司机反应快,躲到屋里了,才躲过一劫呀!

事后我们都对这个大公鸡议论纷纷,都说这是一只神奇的大公鸡、一只有灵性的大公鸡、一只骄傲的大公鸡呀!

(三)“鸭子”文化

“ 鸭子”是一种常见的水禽,一般体型较小,短颈,短腿,趾有蹼,灰褐色的羽毛,坚硬的角质化的嘴巴,据说因其“呷呷”的叫声而得名。或许有人会说,“鸭子”不过是司空见惯的自然一物而已,怎能和高深的文化搭上边呢?其实,文化就是人化,人化反过来就是化人,也即教育人。文化有雅俗之分,而雅与俗却没有天然的鸿沟。文化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并对生活具有反作用。“鸭子”也正是如此。

“鸭子”有着天然的游泳条件。“鸭子戏水”绝对是一道优美的风景。清澈的湖面,漂浮的鸭子就像一只小船,两只红色的脚蹼不停地在碧水中划动,好比两条船桨,荡起的涟漪犹如画弧般的传向远方;丰满而富态的身子稳稳地端坐在水面之上,胸脯挺得高高的,摇头晃脑,不时瞭望,神气十足的样子,俨然是一位视察水域的船长。所以“鸭子戏水”便成为人们生活中向往的一种自由灵活不受约束的状态描写。

水中抖动的“鸭子”更是精彩。双脚倒立,翅膀张开,整个身子猛烈地扎如水中,溅起的水花在空中绽放,好像一颗颗晶莹的珍珠闪光发亮。小鸭子天性玩,把头深深地埋在水里,左顾右盼,很长时间不出;猛地一出,舞动着双翅“呷呷”的叫上两声,似乎是在炫耀。“水过鸭背”一点也不沾,常用来比喻事过之后没有留下丝毫痕迹。

“鸭子”水上功夫确实了得,但飞行技能则相形见绌。据说明朝时有位秀才自恃才高,想借“牛跑驴跑跑不过马,鸡飞鸭飞飞不过鹰”的对联来讽刺大才子解缙,当然没有也不会得逞。只不过我们由此可以看出,鸭虽然是禽类,却飞不高。要说“鸭子”本来都是会游泳的,但有些“鸭子”由于陆上饲养,不让其下水,这种鸭子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旱鸭子”。“旱鸭子”一词,现在通常用来指那些从未没下过水或不会游泳的人。

“鸭子”不但飞不高,而且走起路来,一摇一摆,不急不慢,一副既稳重又令人可笑的样子。人们把这种走起路来步行缓慢的方式称作“鹅行鸭步”或“鸭步鹅行”。人们还常常戏称那些呆头呆脑的人为“笨鸭子”,若要论起水性来,鸭子绝对是一流的。有些人好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可能成了一种习惯。“鸭子”在古书上大多叫“鹜”,有一个成语“趋之若鹜”,就形象地比喻很多人像鸭子一样成群结队跑着去争抢追逐某些事物,明显带有厌恶和看不惯的贬义。

说来也怪。“鸭子”擅长凫水,走和飞都不是强项。可现实生活中,总是有人要强人所难,逼迫其去做能力达不到的事,我们通常称其为“赶鸭子上架” 。“鸭子”飞不高或不能飞,却说“煮熟的鸭子飞了”。自以为十拿九稳,结果却出乎意料的失败。失败一定是有原因的,可最终还是归咎于鸭子。“鸭子”是飞不远的,更何况是“煮熟的”。这在道理上说连一点可能性也没有,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突出地表现了人们对意外事情发生的惊愕和感慨。

要说文化,绝对不能少了饮食。“鸭子”一身都是宝,国人又很能吃很会吃。所以,古今对“鸭子”的开发花样很多,鸭头,鸭脖,鸭翅,鸭腿,鸭蹼,鸭血,鸭脯子,凡是鸭身上有的除了鸭毛和鸭嘴外无所不包。据说连鸭骨熬成汤都是大补,更不要说鸭肉鸭蛋了。鸡鸭鱼肉,四大荤腥,鸭仅次于鸡,排在鱼之前,可见人们的喜爱程度。

至于吃法,那更是应有尽有。不用说有最原始的烧烤,也有普通的蒸煮,还有特色的卤腐,更有什么盐水香辣啤酒柠檬稻草土匪紫苏等,对于我这个普通食客来说,各式风味的品种真是难以想象。我上网一查,好家伙,光网页就有五十页,每页按二十种计算,足有上千种。人们的想象和创造实在是太伟大了,不能让你不佩服!

民以食为天,无论什么时候,“吃”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毛病。至于吃的道理,还是让膳食家美食家去讲吧,这绝不是我这个普通人所能介绍得了的。我要说的是,“鸭子”在满足了人们的口欲之后,鸭嘴除了“北京的鸭子——呱呱叫”有点赞誉之外,似乎并不为人所友好。什么“鸭子的嘴——煮不烂”“鸭子死了——嘴还硬”“鸭子下水——嘴向前”等,多多少少都有讽刺意味。当然讽刺的是人嘴而不是鸭嘴,可吃了人家的肉,喝了人家的汤,还指人骂鸭,也太不够意思了。

说来说去,生活中不能少了“鸭子”,当然“鸭子”也不能离开人。“鸭子”和人一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一同丰富了人类文化。在文章即将结束的时候,还是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苏东坡的《题惠崇江晚景》吧。“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读诗赏画思理,“鸭子”文化确有值得玩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