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第5课-《倍速学习法》-万向思维

 (一)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鬃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二)《渔家傲》

陆游
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
写得家书空满纸.
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
行遍天涯真老亦.
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三)不识庐山真面目

来到庐山不仅下着小还是大雾迷蒙,抬头十几米之外便是一片“空白”,其心情也就飘然不定。幸亏之前的必修“功课”准备充分----什么花径、锦绣谷、仙人洞、大天池、龙首涯、石门涧、黄龙潭、乌龙潭、三宝树、芦林湖、博物院、含鄱口、植物园、三叠泉、五老峰、石松等已经略知一二,特别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早已是如雷贯耳。还有,那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给予人们强烈视觉冲击的电影《庐山恋》……一切都是想象中的那样美好。于是,便饶有兴趣地跟着“大部队”朦朦胧胧地对庐山“走马观花”一把。

庐山,又称匡山或匡庐,隶属于江西省九江市。“长江南岸鄱湖畔,拔地庐山风景妍;峭壁陡崖飞瀑布,奇峰秀岭绕云烟”,庐山位于长江南岸,鄱湖西北。南北长约25公里,东西宽约20公里。大部分山峰在海拔1000米以上,雄奇险秀,瀑布飞泻,云雾缭绕----其实,“云雾庐山”是驰名中外的一大奇景,庐山处于一个盆地,四面山岭耸立,南依鄱阳湖,北傍浩瀚的长江。大江大湖蒸腾大量不竭的水汽,形成滔滔的云雾涌向庐山,余邵诗云:“庐山云雾景观奇,变幻无常千万姿;刚作浪涛腾汉海,又成瀑布泻天池”。庐山云雾,变幻无常,千姿百态,诸峰忽隐忽现,瞬息间云海密布,弥漫山谷,咫尺之间不能辨物。当峡谷中向上吹的风力比雨往下降的重力大的时候,雨滴就随风往上飘了,水汽一旦碰上空气中的尘埃,就成了小水滴,于是这种“雨自下而上”的奇特现象就出现了。庐山云雾,四季皆有,季最多,秋季较少。夏季云雾多在山顶,季云雾多在山腰,这是因为冬季水气凝结的位置低于夏季,所以冬季云层的位置也就低于夏季。夏之交,由于水气多,季风变换,群峰经常云遮雾罩,烟霞弥漫,天气忽晴忽雨,云雾也诡谲奇特,变化多端。整个庐山隐现在虚无缥缈之间,年均雾日为190多天。

与庐山云雾驰名的还有庐山的“庐山云雾茶”。据载,庐山种茶始于晋朝。唐朝时,文人雅士一度云集庐山,庐山茶叶生产有所发展。相传著名诗人白居易曾在庐山香炉峰下结茅为屋,开辟园圃种茶种药。宋朝时,庐山茶被列为“贡茶”。庐山云雾茶色泽翠绿,香如幽兰,昧浓醇鲜爽,芽叶肥嫩显白亮。 巍峨峻奇的庐山,自古就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称。与黄山相比,在古代,庐山的名气要响得多。历代名人,交口赞誉,认为宇内名山,除五岳以外,首推匡庐。唐代大诗人李白说:“余行天下,所游览山水甚富,俊伟诡特,鲜有能过之者,匡庐真天下之冠也。”匡庐之山,真是云的故乡,云的世界。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变幻无穷,时而像浩瀚的波涛,时而像轻盈的薄絮,整个庐山都沉浸在那朦胧飘渺的云雾中,“千山烟霭中,万象鸿蒙里”,一如太虚纪境。因而,有云雾茶之名,“雾芽吸尽香龙脂”,云雾的滋润,促使芽叶中芳香油的积聚,也使叶芽保持鲜嫩,便能制出色香味俱佳的好茶。

庐山也是一座“革命”的山。1926年从蒋介石第一次登上庐山,此后几乎每年夏季都要到庐山,长达13个年头。他在这里策划并指挥了对共产党的围剿,在这里发表了“抗日宣言”,在这里会见共产党的高级代表周恩来商谈两党合作抗日事宜,在这里指挥了三年内战……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几乎都与庐山有关。因而,庐山又被称为“夏都”。蒋介石在庐山的住处是位于牯岭东谷长冲河畔一座名为“美庐”的洋房别墅。美庐的地理位置极好,靠山面水,绿树掩映,秀丽而幽静,原是英国人赫莉送给宋美龄的,宋美龄按照自己的喜好,对美庐进行了改造装修,使这座洋人的别墅具有了鲜明的蒋宋色彩……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经三上次庐山,特别是1959年7月中共在庐山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庐山会议。从此在全国掀起了反右的热潮,把路线斗争引入了党内,导致了后来使多少革命前辈含冤蒙难、国人迷茫的文化大革命的发生----那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历史有时真的很滑稽很无奈。从整风到反右,再从反左到反右。连续的声东击西,引蛇出洞,聚而歼之。其后果就是人民噤若寒蝉,言路堵塞,再也听不到不同的意见了,天下从此就“太平”了----诺大的中国,人口世界之最,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有伟大领袖一个人的声音,多么的紧密团结,多么的万众一心,多么的自欺欺人,多么的掩耳盗铃!我们的共和国是从封建社会走过来的,封建社会特有的家长制专制当然不可能立即消失殆尽。规律不可违,不能张冠李戴。当年那些对敌斗争的办法是不能用来解决国民经济建设的事情的,人定胜天可笑,外行领导内行更可怕。民主和科学的路还很长,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在庐山听到一个挺有趣的故事:说的是毛泽东三次上庐山,都是为了开会,而且始终走一条上山的路,故被人们称之为“正确路线”。第一次他坐着车上山,听说这条路十里弯曲九里折,于是决定在上山的路上数一数到底有多少个弯。在上山之前,他准备了4盒火柴,每盒100根,每过一个弯都要丢掉一根,下了车便问当时跟随的江西省省长这条路有多少个弯?答396个,毛泽东笑着说:“我可扔了400根火柴啊!”省长不知所措地钝了钝说:“这个数我也是听说的,可能不太准确……”毛泽东又笑了:“准确,准确!我还抽了4根烟呢!”……在庐山还有一条南山公路,是当年林彪逃跑时的下山路线,故称“逃跑路线”,很少有人问津,也难怪,谁愿意去走一个叛徒的路呀?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古往今来,有多少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并存。不是吗?一些很期待的生活,总是在你自以为是的梦想中消磨了,然后给予你一个很失望的打击。有些东西想起来总是很美好的,于是在你的想当然中,荒废了一场本来可以很开心很美好的现实----有些事,是逃不掉的;有些人,是忘不了的……

四)柳暗花明又一村

曾记得小时候热衷于电脑里一个走迷宫的游戏,迷宫层层叠叠,变幻莫测,每碰上一个拐角我总是犹豫不决,生怕走进了黑暗的死角。但渐渐我发现,拐角并不是那样可怕,每拐过一个转角都有一片新天地,一份新希望,即使进了死角,但有回头的路可寻。迷宫正如人生。死角即是转角。

我的思绪飘向北京,那儿有我种下的梦想,我喜欢在北京的老胡同里穿行,就像走迷宫,但不同的是,在老胡同里,每遇上一个拐角我都会有新的发现。在一堵古老的墙壁上,在一个小小的拐角里,我发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东西——报箱,报箱上有一堆枯叶筑成的小小的巢,里面还零星散落着几根羽毛,想必这鸟儿外出觅食去了吧!我好奇地瞪大了眼,仔细地端详这精巧的“建筑”,这儿简直就是一个微型天堂!这再平常不过的枝叶儿,却成就了一只鸟的欢愉或是一个家的天伦之乐;这再平常不过的鸟儿,却不因生活在无人知晓的拐角而抱怨,反倒从平凡中绽放出一份从容的美丽!

于是,我发现——在这小小的巢宇面前,所有的悲伤都是没有理由的。生命的韧性与美丽在这处默默无闻的拐角彰显尽极致!在生命的拐角,我学习这只鸟,面对平淡甚至平庸的生活,永远持有一份希望,相信会有一天,我会在黑暗的角落,瞥见绝美的阳光!

我的思绪飘向海角,那儿曾是我最向往的地方。我留恋于天涯海角的美丽风光,却久久不能忘怀那个转角,当我们漫于银色的沙滩,却步于高大的“天涯海角”石旁,导游告诉我们这便是天和路的尽头,这便是绝境,我的心里倏忽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恐惧与敬畏,难道这真是尽头,真的无路可走了吗?其实并不是这样,这只是一个巨大的拐角——转个弯我就会看见天堂——天堂一般美丽圣洁的“鹿回头”公园!当我迈入这落英缤纷的天堂,我竟有一种劫后余生的喜悦,一种历经霜寒重感温暖的欣慰!

于是,我坚信——走过茫茫高原,才知太阳的炽热,经过漫漫长夜,才会拥抱黎明的彩霞。生命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有时所谓的绝境只是人生中一个小小的拐角,转个弯,便峰回路转,你会看见“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明媚与温暖。

在生活的拐角,我遗留下关于痛苦的琐碎,捡拾起关于生命的思考。任流年飞逝,任角落变幻,我都会用一颗童真的心去领悟、发现拐角里蕴藏着的美丽,播下希望的种子——即便在最不起眼的拐角,也能绽放出常开不败的花。

路遇天涯,途经海角,行至绝境,才发现———所谓的“绝境”只是一个小小的拐角,轻盈地转个弯,就会看到前方另一片天堂。

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困难面前,只要我们勇敢的踏出那一步,可能就会绝处逢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