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宁观潮记
久闻农历每月初一至初五、十五至二十出现的钱塘江大潮,是世界著名自然景观。浙江千年古城海宁,则是闻名海内外的观潮圣地。对于海宁潮,自古以来就有“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的描述。尤其是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更是钱江潮的顶峰日,其排山倒海的潮势堪称世界奇观,故有苏东坡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赞誉。《2011年第十八届中国国际钱江观潮节》就是在在海宁举行的。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故早有亲赴海宁观潮的愿望,直至去年9月12日(农历八月初四)才有幸得以实现。
是日清晨,我们从上海搭乘徐州至江山的列车前往海宁。不料,抵达目的地后天公不作美,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不过,好在离最佳的下午观潮时间还有两三个小时,未必会受到天雨的影响。相反因祸得福的是,据当地乡民告诉我们,目前浙江沿海一带正受台风暴雨影响,今天的潮水必定大于往年同日,气势更为磅礴壮观。闻之,我们不由心中一阵暗喜。我们还从导游的介绍中得知,海宁潮绝无仅有的特色是“一潮三看四景”。所谓“三看”,即一看江横白练的“一线潮”,二看双龙相扑的“碰头潮”,三看惊涛裂岸的“回头潮”。所谓“四景”,即除了“三看”,还可在晴日夜晚皎洁的月光下观赏“晚来潮”的景色,享受“听潮”的奇妙感觉。因此,观潮的时刻尚未来临,我们却早已心驰神往。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午饭后天从人愿,雨停风息,乌云蔽日,天气凉爽。我们迫不及待地搭乘专车,首先抵达海宁盐官镇《观潮胜地公园》观赏“一线潮”。只见面江朝南绵延数公里的观潮水泥平台上,已经聚集了不少从四面八方赶来观潮的游客,但比起每年八月十八日和观潮节期间,每天多达数十万人的观潮大军,并不显得拥挤。宽阔的江面上弥漫着轻纱般的薄雾,因能见度较低,看不清对岸的景物。此刻,人们都聚精会神地朝同一个方向眺望着江东海宁潮的起点——黄湾镇大尖山,静静地等待着潮水的到来。
来了!来了!顷刻间,观潮台上突然爆发出一阵欢呼声,只见远处的江面上隐约出现一道细长的形似白练的闪光玉带,正在逆着江水的流向,由东向西缓慢推进。随着时间的推移,那由浪花形成的不断向两岸延伸的玉带越来越长,越来越宽,越来越近,浪花越来越高,潮水的轰鸣声也越来越响。当排山倒海的“一线潮”出现在我们面前时,则呈现万马奔腾的场面。只有在身临其境的此时此刻,才能真切地感受到海宁潮“壮观天下无”的真谛。
观赏了“一线潮”,我们又马不停蹄地乘车向西赶往距盐官镇约8公里左右的大缺口和老盐仓观赏由东向西的“一线潮”与逆向而来的潮水相撞形成的“碰头潮”和“回头潮”。
一到目的地,我们便匆忙下车,穿过一条泥泞的田间小路,气喘吁吁地登上海塘观潮台,正好赶上观赏犹如双龙相扑的“碰头潮”。先是听到从江面传来震耳的轰鸣声,接着只见两排势如千军万马,相向奔腾而至的潮水在江心相遇。瞬间激起的冲天浪花,形成令人惊心动魄的浊浪排空的壮观!然后是从天而降的巨浪又形成汹涌澎湃的“回头潮”,呼啸着向南北江岸奔腾而去。当“回头潮”与岸边岩石猛烈碰撞时,溅起的浪花足有两层楼房那么高。此时此刻,我们又身历其境地感受到“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千古绝唱的意境和韵味,实乃终身难忘的幸事!
欧阳修曰:“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笔者云,观潮之乐,得之于目而寓之心也。这次海宁观潮,着实让我们有大饱眼福不虚此行的收获。然而,我们虽尽兴观赏了“一潮三看”的奇观,但由于受天气的影响,没能享受到月夜听潮观“四景”的奇妙感觉,此乃我们海宁之行唯一美中不足的遗憾。
(二)我观钱塘潮
钱塘观潮不知起于何时,有人说汉魏始有之。我想,最早为大潮所动、所感,听潮、观潮的,当是钱塘江上人,尤其是渔家、梢公。后来,江边有了城镇,观潮人更多,以致“满郭人争江上望”了。古时观潮,可能并不划出什麽景区,也无需花钱买票。“满郭人”争相看潮,当然也有“郭”内外的下层居民。无论贫富,愿看、能看的,只管去看。因为大潮好看,又随便看,所以“钱塘郭里看潮人,直到白头看不足”,是人人都可尽兴享用的天惠。随着潮声远播,又招得远来观潮者。这些远来观潮的,或者多是有闲钱、闲功夫、闲情逸致的人,比如文人骚客、仕宦吏员,当然也有过客。那些为官的,政绩不论,凡科举出身,当是有学历的。学问既有,文墨亦好,看潮有感而发,付诸雅韵,让我们现在还能读到状潮的诗词,想到观潮的盛况。
望远潮,钱塘潮头似一条白线,自远方涌来,浪催浪叠,潮头高耸,越逼越近,隆隆然如雷鸣;轰然扑岸,激起玑珠四射,浊浪接天。直面钱塘潮的汹蛮狂放者,或触目畏却而折服于造勿主,或壮怀激烈而欲驰聘天地间。从前,在满目江潮的大视野中,更有夺目的一点亮丽,就是弄潮儿的弄潮。“向潮头立”为大勇气、大机智、大技巧。“立”而“旗不湿”,则是智、勇、技之大而极者。万头欑动,既观潮,又看人弄潮,那惊怖、惊叹的情状可想而知。不知什麽时侯,弄潮不再,也不见了弄潮人,现在只有喊潮的了。弄潮俊杰今安在,逐浪江水空自流。不想今年的钱塘弄潮者,竟是洋人。
钱塘观潮哪里好?我看首选老盐仓。这里江面开阔,水天一色,大潮一来,那无涯的雄阔声势,尽收眼底耳中。美女坝亦好,可惜一段江边有高楼林立,远望如水边栅栏,有损“海阔天空”的整体自然美。不知钱塘江两岸还要有多少望江高楼耸起。如是,则楼“林”夹江,“栅栏”镶水,再不能越江远眺,大煞风景。钱塘潮是自然天成的。听说因为围滩造田,一九八五年的潮水势减,几无可看。要是江边的楼之“墙”,阻弱了东南风,钱塘江“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场景怕只有在古诗文中寻觅了。
读唐、宋人的钱塘观潮诗文,似乎那时的潮势比现在的壮大,乃至令人惊惧。据说古人以为这大潮是屈死的伍员和被勾践所害的文种所致。二人对江怨愤;怒气一发,江潮大作。伍员、勾践都是复仇者。有仇必报,血性使然。伍员靠外国灭母国、报家仇,是报仇志士,却难论英雄。真正成功的报仇雪耻者,是勾践。他咬紧牙关,横下一条心来默默苦作,且含而不露,力而不张,不张则已,张则克敌,时机一到,家国之仇彻底清算。史上最能隐忍自强,最善韬光养晦的,恐怕就是这位勾践王了。有人比较伍员和屈原这两位楚人谁更爱国。这好象是拿地与天比高,用冰和火比热。不可比而硬比,大约是想让地抬高身分,使冰带上温情。这就是硬比的学问。
连江风雨、蔽天大潮,荡尽了久远的死士复仇和吴越征战。今人观潮,如此评说江潮和古人;不知后人观潮如何评说江潮和今人。无论大雾迷江,还是烟雨锁江,钱塘江水总是浩浩东去,入海不回;唯明月孤悬江上,俯看潮和人,见证古与今。
(三)钱塘江大潮
钱塘江大潮,以其“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的壮观景象,吸引着无数人前往观看,钱塘江大潮。是世界著名的两大涌潮之一,“钱江潮”在纳入现代旅游产业开发之后,曾创下三五天之内聚散百余万自费游客的纪录。然而,在潮水迷人的诱惑下,却暗暗藏匿着凶险。据有关报道,每年,都有人因观钱江潮而丧生,仅今年夏天,钱江潮水已吞噬了20余条生命,受伤者更多。
人们对涌潮成因和规律的无知,是出现悲剧的一个主要原因。潮汐的出现是有规律的,农历初一、十五涨大潮。此时,月球、地球和太阳三个天体差不多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与太阳的引潮力几乎作用于同一个方向,两者的合力最大,海水就涨得最高,落得最低,即大潮。到了初八、二十三,太阳、月球、地球三者位置形成直角,此时太阳引潮力和月球引潮力两者合力最小,这时出现两次最低的高潮和最高的低潮,称为“半日潮”,通常,地球上绝大部分地方的海水每天出现这种潮。有些地方,两次高潮与两次低潮的潮差很大,涨落时间不等为“混合潮”。有的地方一天只有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高潮和低潮之间大约相隔12小时25分,称为“全日潮”。
“钱江潮”主要由杭州湾入海口的特殊地形形成,杭州湾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是一个典型的喇叭状海湾。出海口江面宽达100公里,往西到澉浦,江面骤缩至20公里。到海宁盐官镇一带时,江面只有3公里宽。起潮时,宽深的湾口,一下子吞进大量海水,由于江面迅速收缩变窄变浅,夺路上涌的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便都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到大夹山附近,又遇水下巨大拦门沙坝,潮水一拥而上,掀起高耸惊人的巨涛,形成陡立的水墙,酿成初起的潮峰。“钱江潮”每日两潮,间隔约12小时,每天来潮往后推迟约45分钟,成规律地半月循环一周。潮头最高达3.5米,潮差可达9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