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泽东与李敏<节选>
姓李不姓毛
转眼,娇娇要上中学了。在这之前,她在苏联上5年制小学和回国在东北补习中文期间,一直沿用小时候的乳名“娇娇”,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学名。
一个风和日丽的傍晚,毛泽东吃过晚饭后,把娇娇叫到眼前说:“爸爸再给你起个名字。”
“爸爸,我有名字,叫毛娇娇”,她感到不解。
毛泽东听后,陷入了短暂的沉思,当年为娇娇起名的情景又历历在目。
十几年转瞬即逝,现在毛泽东微笑着说:“娇娇是你在陕北保安刚生下来时取的小名,现在长大了,进中学了,我要给你取个正式学名,而且这个名字要有深刻意义。”
毛泽东打开《论语》中的《里仁》篇,指着其中的一句话,“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对娇娇解释说:“讷,就是语言迟钝的意思。敏,则解释很多。”他讲到这里又打开了《辞源》,指着敏字的解释道:“敏字有好几种解释,如敏捷、聪慧、勤励。《论语·公冶长》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敏,还可作‘灵敏迅速’、‘聪敏通达’、‘聪明多智’等解释。杜甫《不见》诗说‘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娇娇听得入了迷,深深感到爸爸学识渊博,心里暗暗想:在爸爸身边,一定要好好向爸爸学习,做爸爸的好女儿。
“你的名字就叫敏,但不一定叫毛敏,也可以叫李敏。”毛泽东对娇娇说。
“为什么?大哥叫毛岸英,二哥叫毛岸青,他们都跟爸爸姓毛,我为什么不姓毛?”娇娇睁大眼睛,十分不解地问。
毛泽东爱抚地用手拍拍娇娇的头说:“娇娇,爸爸姓毛,是不错的,但是为了革命工作的需要,爸爸曾经用过毛润之、子任、李得胜等十多个名字,爸爸特别喜欢李得胜这个名字。”
“爸爸,您给我讲讲李得胜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毛泽东点着了一支烟,告诉娇娇:那是1947年3月,蒋介石下令胡宗南调集20万军队对延安发动重点进攻,企图达到消灭中共中央和西北红军的目的。党中央考虑到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悬殊,决定主动放弃延安,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在运动中伺机歼敌,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我当时对大家说,暂时放弃延安,是意味着将来解放延安、南京、北平、上海,进而解放全中国。离延安有延安,守延安失延安。那时我化名李得胜指挥作战。李得胜就是离得胜的谐音。后来,这个预言实现了,党中央撤离延安后,转战陕北,我军在运动中不断寻机歼灭了大量的敌人,而胡宗南却损兵折将,最后不得不老老实实地退出延安……
听了这番话,娇娇明白了爸爸给她取名的真正用意,是勉励她继承父辈的事业,刻苦学习,做一个对革命有用的人。
(二)这里危险,让我来
廖怀凌、郑华、胡延滨
在玉兰花开的时节,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永远离开了人世,她牺牲在抗击非典型性肺炎的战场上。生前,她留下了一句令人刻骨铭心的话:这里危险,让我来。
“我已经给这个病人测过体温、听过肺、吸了痰,你们就别进来了,尽量减少感染机会。”在迎战“非典”的日子里,叶欣这番话令很多年轻护士落泪。
2月24日晚上,一位急性肠梗阻患者,在外科手术后,出现高烧、肺部阴影等非典型性肺炎症状。于是,患者被留院观察,很快又出现呼吸衰竭,得马上抢救。叶欣拦住护士小余,轻轻地说:“这里危险,让我来。”说完毅然走进手术室。她积极配合医生给病人插气管、上呼吸机。当时患者的分泌物很多,抢救时喷在她身上。
2月底科里发生第一例护士感染后,叶欣一直冥思苦想,不知道哪个环节做得不够,才给病毒有机可乘。她亲自给每台电话消毒,给每个门把手做清洁,连放工作服、工作鞋的地方,都一一巡视并消毒。
3月4日,叶欣护士长病倒了。在隔离治疗早期,她每天打电话回科里,叫大家记住吃预防药,叫和她接触过的同事注意体检,叫护士给7床的病人记录尿量,给9床的病人翻身、拍背……
为了让同事少接触她,减少被传染的机会,她给自己接补液。医生、护士靠近她听肺、吸痰时,她艰难地在纸上写道:“不要靠近我,会传染。”院长和其他同事来探望时,她写道:“我很难受,但我挺得住。谢谢关心,以后不要来看我,这里危险。”
3月11日,急诊科张主任收到叶护长写的最后一张纸条:“我实在顶不住,要上呼吸机了。”同样呼吸困难的张主任颤抖着写字回复她:“护士长,你一定要坚持住!全院的医生、护士都在支持我们。”她在上呼吸机后,就被注射了镇静药进入了“冬眠”状态。大家都希望她能在静静的“冬眠”中脱离危险,然而……
张主任再也没有等到叶护士长的回信。3月24日凌晨,叶欣逝世了。她走得很平静。在与“非典”病魔的斗争中,她把危险留给了自己。她和千千万万的医护人员一样,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同一天,叶欣冒死抢救的那例病人出院了。为了不给他将来的生活留下阴影,出院时谁都没有告诉他:抢救他的护士长,现在已倒在了她奉献了半生的医院里。
(三)海军将领邓世昌
邓世昌是清末的一位爱国将领,为了保卫祖国的海防,他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894年7月25日,日本海军在牙山口外海面,向中国海军发动突然袭击。8月1日,中日双方同时宣战,甲午海战爆发了。
9月17日中午,我方舰队在黄海海面与日本舰队遭遇,展开了一场激战。战斗打响后,邓世昌指挥的“致远”号战舰冒着密集的炮火,劈波斩浪,奋勇向前,猛烈开炮,屡中敌舰。以先锋舰“吉野”号为首的4艘日本军舰,进逼北洋舰队的旗舰“定远”号。为了保护旗舰,邓世昌指挥“致远”开足马力,抢到“定远”前面,迎战来敌。
“致远”在4艘敌舰的包围之中顽强作战。不久,舰上的炮弹打光了,邓世昌就命令官兵用步枪射击。
下午3时左右,战斗更加激烈。“致远”遭到日军重炮轰击,弹孔累累,水线以下也多处受伤,船身倾斜。邓世昌怒视着在海面横冲直撞的“吉野”号,对大副说:“日本舰队全仗‘吉野’横行,如果撞沉它,我军一定会取得胜利!”他登上舰桥,慷慨激昂地向全舰官兵宣布:“我们为国作战,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现在舰伤弹尽,无力再战,我决定撞沉‘吉野’,与它同归于尽!”全舰官兵齐声高呼,表示拥护。
邓世昌登上驾驶台,两手紧握舵轮,开足马力,向“吉野”猛冲过去。敌人发现“致远”向“吉野”冲来,立刻集中火力,轰击“致远”。“致远”的甲板起火了,但仍继续前进,像一条火龙乘风破浪,冲向“吉野”。敌舰上的士兵见了,惊恐万状,纷纷跳水逃命,“吉野”的舰长也吓得手足无措。就在“致远”将要撞上敌舰的时候,不幸被一颗鱼雷击中,顿时全舰爆炸起火,不久就沉没了。
落水以后的邓世昌,仍然高呼杀敌不止。随从把救生圈抛给他,他拒绝了。他饲养的军犬游到他身边,咬住他的衣袖,想救起自己的主人,却被他用力挣脱了,然后他自己沉没在汹涌的浪涛之中。全舰二百多名将士,除27人遇救外,其余全部壮烈牺牲。
邓世昌的英雄行为,大大激发了海军将士的爱国热忱,他为国捐躯的英雄形象,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四)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1948年5月25日,攻城的大炮震撼着整个隆化城,解放隆化的战斗打响了。战士们像潮水一般冲向敌军司令部所在地——隆化中学。嗒嗒嗒……从一座桥上,突然喷出六条火舌,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那座桥架在隆化中学墙外的一条旱河上。狡猾的敌人在桥的两侧筑了墙,顶上加了盖,构成了一座碉堡。冲锋的部队被压在一个小土坡下面,抬不起头。冲在最前面的一个战士倒下了。
董存瑞瞪着敌人的碉堡,两眼迸射出仇恨的火花。他跑到连长身边,坚决地说:“连长,我去炸掉它!”
“连长,我掩护!”战友郅顺义也恳切地说。
连长和指导员商量了一下,同意了他们的请求。
“同志们,扔手榴弹!”连长给战士们下了命令。
董存瑞抱起炸药包,郅顺义背起两兜手榴弹,同时跃出战壕,冲了上去。他们互相配合,郅顺义扔一阵手榴弹,董存瑞就向前跃进几步;郅顺义再扔一阵,董存瑞再跃进几步。跟在后面的战友把一捆捆手榴弹送到郅顺义手里。
敌人的机枪更疯狂了,子弹扑哧扑哧打在董存瑞身边,地上冒起了点点尘土和白烟。董存瑞夹紧炸药包一会儿忽左忽右地匍匐前进,一会儿又向前滚了好几米。突然,他身子一震,左腿中了一枪。他用手一摸,全是血。敌人的机枪一齐向董存瑞扫射,在他面前交织成一道火网。董存瑞离碉堡只有几十米了。他隐蔽在一小块凹地里。郅顺义接二连三地扔手榴弹掩护。董存瑞趁着腾起的黑烟,猛冲到桥下。
董存瑞看看四周,这座桥有一人多高,两边是光滑的斜坡。炸药包放在哪儿呢?他想把炸药包放到河沿上,试了两次,都滑了下来。要是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毁碉堡。就在这时候,嘹亮的冲锋号响了,惊天动地的喊杀声由远而近。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巨大的喊声震得地动山摇,前进的道路炸开了。战士们冲过烟雾,沿着董存瑞开辟的道路杀向敌军司令部,消灭了全部敌人。胜利的红旗在隆化中学上空迎风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