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第17课-《倍速学习法》-万向思维

                                                  (一)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很爱自己的儿子。
  有一年,高尔基在意大利的一个小岛上休养,他的妻子带着儿子前来探望他。
  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个儿还没有钁头高。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假期很快过去了,他告别了爸爸,跟着妈妈回去了。
  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小蜜蜂。
  傍晚,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
  不久,儿子收到了高尔基从远方寄来的信。信里说:
  “你回去了,可是你栽的花留了下来。我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
  “要是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            

                                (二)回忆爸爸

                                          海明威

    我至今不能忘怀爸爸在学习上给我的鼓励和指导。

    我满18岁那年,以中学毕业,想考大学,我在思考我的前途。

    这使爸爸十分高兴,他给我开了一张必读书的书单。于是我开始了学习。爸爸建议我说:“……好好看,深入到人物的性格和情节发展中去。此外,当然喽,看书也是一种‘享受’。”

在哈瓦那度过的那年夏天,我读完了爸爸开出的全部小说,从《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到《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有时,我也像爸爸一样,同时看两三部小说。此后,爸爸就要我阅读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和契诃夫的作品。

“你别试图去分析他们的作品,你只要欣赏他们,从中得到乐趣就是了。”

有天早晨,爸爸说:“现在你试着写写短篇小说吧,当然喽,你别指望一下能写出一篇惊人的小说来。”

我坐到桌子旁,拿着爸爸的一支削得尖尖的铅笔,开始想啊,想啊。我望着窗外,听着鸟啼声,听着一只猫呜呜地叫声,听着铅笔机械地在纸上画着的沙沙声。我赶走了一只猫,但立刻又出现了令一只。

我拿过爸爸的一台小型打字机来,他那时已不用这台打字机了。我慢慢地打出了一篇短篇小说,然后拿着给爸爸看。

爸爸戴上眼镜,认真看了起来。我在一旁等着。他看完后瞅了我一眼,说:“挺好,吉格。比我在你的这个年纪写的强多了。只有一个地方,要是换了我的话,我是要改一改的。”接着他给我指出需要修改的地方,那是写一只鸟从窝里摔了出来,突然,谢天谢地,它发现自己张开翅膀站着,没有在石头上摔得粉身碎骨。他讲:“你写的是‘小鸟骤然间意想不到地明白了它是可以飞的’。‘骤然间意想不到’不如改成‘突然’好,你应当注意到不要写的啰里啰嗦。”爸爸微微一笑,他好久没有这样对我笑过了:“你走运了,孩子。要写作就得专心致志,要有想象力。你已经表明你是有想象力的。你已经做成功了一次,那你就再去做成功一千次吧!想象力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不会离开人类的,甚至永远也不会离弃。”

爸爸常常讲他在动笔之前,总是能清除地意识到句子是怎么在他的头脑中形成的。他总是试着用各种不同的方案来写成这些句子,再从中挑选出最好的方案。他说,当他笔下的人物讲话时,话就会滔滔不绝地涌出来……

现在我写文章的时候,常常想起爸爸对我的教会。

                            (三)爸爸带我去爬树<节选>

    我们走在了大街上。我拉着爸爸的手。

  想不到,爸爸是要带我去爬树!

  走过了郊区的大仓库,走过了小河,我和爸爸走进了田野。我每看到一棵树,都在盘算。爸爸却不慌不忙,好像有什么计划。

  我早就看见田野里的那一棵巨大的老树。它有几十米高,树冠伸开,足有一个小公园那么多的绿色树叶。这棵大树的树干可就不得了,我们走近一看,它下面最粗的地方连爸爸伸手都抱不拢,上面也有爸爸的腰身那么粗,这树的枝干铁硬,但扭来扭去,卷来卷去,活像是苍老的龙扣蛇一样!爸爸竟然也说不出它是什么树,一会儿说是“桧树”,一会又说恐怕是“槭树”,都是奇怪的名称;他只说他小时候就经常来爬它,他们那群小孩子管它叫“大不列颠”,真是莫名其妙。

  我想都没想过会来爬这个大家伙。

  可爸爸真带我爬上去了,真不得了。

  原来爸爸对这棵树的浑身上下熟悉得很,什么地方像台阶一样可以爬着走,什么地方有一个树洞可以休息一会儿,哪一根树干有一节一节把把手可以扶稳,哪一段树身早有凹进去的脚蹬……爸爸全都知道。我觉得爬这颗老树像在爬山,但当然跟爬山不一样,因为身底下就是天空!爸爸就在我身边,他的大手经常扶住我的身子,也经常托住我的脚掌——我慢慢地爬,常常紧伏在树身上一动不动,等力气有了再爬,不知怎么的,我越来越觉得身子底下的树干很亲切似的,我贴着它,抱着它,抓着它,好像是一个可以信赖的朋友;有时,还会觉得它是活的,而且很温暖,不像爬铁管那样令人发抖。抱着大树,我又感到自己是一只动物,我是一条小蜥蜴,爸爸是一只大猿猴。

  我爬到老树上啦!我和爸爸一起登上了这棵大树雄伟的枝权,我们脚踏在水桶粗的横干上,手抓住坚硬的枝条,迎风站在离地有十来米高的半空中——风好大呀,蓝天白云,田野碧绿,小河在发着亮……而我的四周全是枝条、绿叶,我像一只猛兽,站在地球上!

  我问爸爸:“我怎么第一次感觉自己站得这么高?比带我去过的任何大厦还要高?”爸爸说:“第一,是你自己一寸一寸艰难地爬上来的。第二,你站在树上,下面就是大地。第三,你就在大自然里,周围什么也没有。”

  人在树上真的很快乐。

  我和爸爸躺在一个树丫的“沙发”里,爸爸在讲地球,讲人类远古在树上筑巢的“有巢氏”,讲国外现在真有人在提倡“爬数运动”,讲人经常回归自然的好处……我一只手搂着大树,一只手搂着爸爸,恍恍惚惚中觉得心很大,又很深,很远……

  人在树上真的很舒服。为什么?

  回城了。回家了。

  我还老在望那棵树,好像那树上也是一个家,一个遥远的老家。

                                (四)父爱深深
                                    郑恩恩 译写
  那一年,我13岁,正值崇拜偶像的年龄。我迷恋音乐,很想组建自己的乐队。我拥有一把挺好的吉他,可是还缺一个音箱。我试着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爸爸。
  “很抱歉,儿子,我们没钱。”
  爸爸的话刚一出口,我感觉像跌入了深渊。
  “咱们自己做!”爸爸说。
  自己做?我满心疑惑,可又别无选择!
  从此,日复一日,爸爸所有的闲暇时光,都用在做音箱上。他和我一起挑选木材、喇叭、蒙在音箱上的布料,甚至微不足道的胶水。终于,音箱做成了,我将组队参加学校的比赛。当时,我心里始终有个疑惑挥之不去:花在材料上的钱几乎可以直接买一个音箱,我们为什么要自己做呢?
  比赛的日子到了。当我去后台时,我的音箱立即引起了其它参赛者的注意。有人问:“什么牌子的?是自己做的?”我窘得无言以对,只能坦白“招认”:“是的,我爸爸和我一起做的。”
  出乎我的意料,他由不屑变得十分羡慕,甚至有点妒忌:“唉,我爸爸从来不和我一起做这些事。”
  羞愧顿时烟消云散,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幸福。我有一个多么了不起的爸爸!他奉献他的时间和精力,只是为了陪我美梦成真。这时,我看到爸爸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正对我微笑。
  我的乐队最终没能获奖,因为自制音箱的音质不够纯正。但我并没有感到太多的沮丧,我知道自己已经获得了很多。
  长大后,我曾经跟爸爸谈起音箱的事情。爸爸证实了我当初的想法:他并不是没钱买音箱。爸爸微笑着说:“我只是想和你一起分享一些时光。那些制作音箱的夜晚,我们懂得了许多东西,不单是电线什么的,更重要的是彼此的情感。”
  的确,爸爸给了我金钱难以替代的真情。别人的父亲或许只是简单地给他们的儿子购买音箱,但我的爸爸却给了我:他的时间、他的关注、他的爱心。
  那个自制的音箱很早就丢失了,但我仍能清晰地回想起它的形状,它散发出的胶水味,它传出的第一个音符以及爸爸微笑的脸——特别是那双充满爱意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