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恩格斯的读书法
恩格斯的读书方法之一是重视读原著,一般不轻易使用第二手、第三手材料。
1884年8月6日,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格奥尔格·冯·享利希·福尔马尔给恩格斯写了一封信,说有一位女士对社会主义感兴趣并打算研究社会科学,但不知进哪一所高等学校。恩格斯复信道,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大学里每一门科学尤其是经济学被糟蹋得很厉害,关键是要自学,并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
恩格斯在信中说:“从真正古典的书籍学起,而不是从那些最要不得的德国经济学简述读物或这些读物的作者的讲稿学起。”“最主要的是,认真学习从重农学派到斯密和李嘉图及其他学派的古典经济学,还有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著作,以及马克思著作,同时要不断的努力得出自己的见解。”也就是说,要系统地读原著,因为“研究原著本身,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
从其阅读过的书目来看,他虽然也读过大量的通俗小册子,报刊等,但花功夫最大,读得最多的还是那些经典原著。他认为,系统读原著是从事研究的一种正确的读书方法。这样,可以了解一个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不仅可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基本原理,而且可以掌握其发展过程,了解这一理论的全貌。
(二)我为什么要求你读书<节选>
龙应台
我记得我们那晚在阳台上的谈话。你说:“妈,你要清楚接受一个事实,就是你有一个极其平庸的儿子。”你坐在阳台的椅子里,背对着大海,手里点着一支烟。那是清晨3点。
朋友若看见你在我面前点烟,一定会用一种不可置信的眼光望向我,“他怎么能在母亲面前抽烟?你又怎能容许儿子在你面前抽烟?”
我认真地想过这问题。我不喜欢人家抽烟,因为我不喜欢烟的气味,更不喜欢我的儿子抽烟,因为抽烟可能给他带来致命的肺癌。可是,我的儿子已经21岁了,是一个独立自主的成人。
是成人,就得为他自己的行为负责,也为他自己的错误承担后果。一旦接受了这个逻辑,他决定抽烟,我要如何“不准许”呢?我有什么权力或权威来约束他呢?
我看着你点烟,翘起腿,抽烟,吐出一团青雾,恨不得把烟从你嘴里拔出来,丢向大海。可是我在心里对自己说,“请记住,你面前坐着一个成人,你得对他像对待天下所有其他成人一样。
你不会把你朋友或一个陌生人嘴里的烟拔走,因此,你就不能把眼前这个人嘴里的烟拔走。他早已不是你的‘孩子’,他是一个‘别人’。”
青年的成长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知道。但是,要抱着你、护着你长大的母亲学会“放手”,把你当某个程度的“别人”,也不容易啊!
“你哪里‘平庸’了?”我说,平庸’是什么意思?”
“我觉得我将来的事业一定比不上你,也比不上爸爸—你们俩都有博士学位。”听到这句话,我有点惊讶。
“我几乎可以确定我不太可能有爸爸的成就,更不可能有你的成就。我可能会变成一个很普通的人,有很普通的学历,很普通的职业,不太有钱,也没有名。一个最最平庸的人。”你捻熄了烟,“你会失望吗?”
现在我已忘了当时跟你怎么说的,说我不会失望,不管你做什么我都高兴,因为我爱你?或者很不以为然地跟你争辩“平庸”的哲学?或者很认真地试图说服你—你并不平庸,只是还没有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不记得了。但是,我可以现在告诉你,如果你“平庸”,我是否“失望”。
对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而在现代的生活架构里,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可能给你快乐?第一,它给你意义,你的工作不把你绑架,让你做工作的俘虏,第二,它给你时间,容许你去充分体验生活。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如果我们不是在跟别人比名比利,而只是在为自己找心灵安适之所在,那么连“平庸”这个词都不太有意义了。“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千山万水走到最后,我们最终的负责对象,还是“自己”二字。因此,你当然没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为了符合上一代对你的想象而活。
同样的,抽烟不抽烟,你也得对自己去解释吧。
(三)鲁迅:与书籍交朋友
鲁迅童年的时候,就与书籍交上了朋友。正如他自己说的:“一认识字,对于书就发生了兴趣。”
在“三味书屋”读书时,有的同学趁老师不注意,偷偷地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头上做游戏。而鲁迅这时总是拿出一本书,打开抽屉,把书放在里面,伏在桌子上,入迷地读着。在桌子上,他还写了“君子自重”四个大字,希望同学不要捣乱,妨碍他看书。
少年鲁迅放学回来,总是把书小心地放在母亲床边的一只红色皮箱里,并且整整齐齐地排好,决不乱丢。箱子里经常放几小包樟脑,以防虫蛀。每当晚上掌灯看书时,他先把桌子揩得干干净净,然后再将书拿出来,放上摊开,用心地读。如果手脏或沾有墨迹,就洗了手再看书。
他还把长辈过年给他的“压岁钱”积攒(zǎn)起来,准备买书用决不拿去买什么爆竹、糖果等,胡乱把钱花掉。鲁迅买的第一本书是《海仙画谱》,内容是讲海仙关于画画的18种技法。这事给他父亲知道了,鲁迅担心父亲会责怪,不料父亲并未斥责。于是鲁迅买书的兴趣更浓了,买书的习惯也慢慢养成在南京读书时,鲁迅虽然连棉裤都做不起,只穿夹裤过冬,仅有的一件旧棉袍不仅破旧不堪,而且两肩已没有棉絮,但他仍把变卖学习优良的金奖章的钱拿去买书读,靠吃辣椒来御寒。
有时候有的书的内容充实,是学习的范本,可是书店里又买不到,鲁迅就下工夫抄,他抄的第一本书,就是小版本的《康熙字典》从部首开始,直到抄完全部难认的字,然后整整齐齐地订成一册,一有工夫就看就念。
鲁迅一生热爱书籍,和书籍成了亲密的伙伴。
(四)朱熹:读书的“三到”
古人读书,是很讲究的一读文章,尤其是读那些经典的好文章,一定要高声朗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当你反复诵读许多遍之后,自然会朗朗上口,久远不忘。这个讲究,显然是很有道理的。只有当你把文章读得准确,吃透了文章的意旨,你才能做到,不会错读一字,不会少读一字,更不会读倒一字。唐代的大诗人白居易,据说年轻时读书,直读得口舌生疮,可见他读书读得是何等认真。宋代大史学家司马光,读书也是很刻苦的。他小时候和兄弟们一起读书,别人读完后,便不想再读了,唯独他还在苦读,直到读熟、读透,读得背诵如流,才肯罢休、他说,“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以他才“所得多矣”他后来成为一代史学家,著成闻名古今的《资治通鉴》,这与他早年的苦读是分不开的。
由此可见,读书如何读,其方法是不可忽视的。
宋朝另一位大儒朱熹,有一句读书名言他说,凡读书,一定要做到“三到”所谓“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他认为,心不在此,则眼睛就不会看得仔细。心和眼,如果不专一,只顾漫不经心、随随便便地去读,那所读的文章,一定记不住。记不住内容,那文章就算白读了。今天我们有些人,日常读书,像这样漫不经心地读,大概为数不少吧。也正因为读书漫不经心,虽读了很多书,但在脑海里,能留下多少东西呢!所以朱氏认为,三到之中,“心到”是最重要的。因为“心”一旦到了,眼和口,岂有不到的道理!
朱熹虽然把“口到”,放在第三位其实,“口到”也是很重要的今天,语文教师要求学生读书,必须高声朗读,就是强调口到,高声朗读,有一个好处,可以培养语感能力。既是朗读,就是要读准语音语音必须清晰可听、可感。而语音是语言表达的外在形式,没有这个外在的表达形式,语言要想达到交流思想的目的,便很困难。可见朗读是对语音的一种特殊训练。小孩子学说话,必须一句句地学。每学会一句,是经过反复地“说”出来的这“说”,实际上就是“读”而要想“说准”,只有说出声来,我们才能判断准确。自然,读书也是一样的道理,要想把文章读得准确,我们就必须高声朗读,字字咬准。经常练习,才能把文章的词句读准、读熟,直到完全消化为止。
由此可见,读书的口到与心到,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心到了,口到了,眼必然到了,“三到”是融为一体的。因此,要想把书真正读好,读到烂熟于心,以致应用自如,“三到”是缺一不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