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懈地读书,不懈地追求
张海迪
张海迪爱读书。她的书架上挤满了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和各类社会科学书籍,有《红楼梦》、《水浒》等中国古典名著,但更多的是莎士比亚、狄更斯、雨果、托尔斯泰等世界文学大师的作品。她的床边往往堆着各种随手翻阅的书籍,其中有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也许霍金的经历和生命状态与海迪有共通之处,所以能激发出她极大的阅读兴趣。她在一篇文章中说:“或许人们会认为,一个思想深邃、知识渊博的理论物理学家,一个企图向我们描述时间和宇宙的起源和它们末日的大预言家,一个向我们预言了宇宙深处某个看不见的天体——黑洞的睿智学者,一定是个目光炯炯、精神饱满、体力充沛的人。但是,这位英国剑桥大学的著名学者,却是个患有脊髓侧索硬化症,已经完全失去了行动自由和生活自理能力的人……他那无懈可击的计算、精确的推论,常常与实验观察数据惊人地吻合,这使他的理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也使他本人成为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学者。”《时间简史》早已成为中国图书界的畅销书,而海迪是最早向读者推介这本书的中国作家之一。也许是一种巧合,在世纪之交,日本NHK电视台评选世界五位最有影响力的残疾人,五大洲各取一人,亚洲的代表是张海迪,欧洲的代表恰恰就是霍金。
海迪从未进过学校的大门,她的知识绝大部分都是源于书本,因此读书既是她了解世界的主要渠道,也是她生活中的最大乐趣。她在少女时代,曾经做过许多书签,有的是用卡片纸做的,上面是她自己用水彩画的图画,有的是用天然的树叶做的。这些书签都用彩色的丝线系着,看上去就像从商店里买来的一样。她把自己比喻成一只小船,而一本本好书就像鼓满风的帆推动她乘风破浪。
其实,她小时候的梦想并不是当作家,而是想当医生或化学家。因为从小就被疾病折磨,她想用自己的高明医术或发明的灵丹妙药,解除和自己一样躺在病床上的人们的痛苦。躺在床上无所事事,她便用书本打发漫长的白天和夜晚。渐渐地,她有越来越多的话要说,有越来越多的感觉需要倾诉,于是,她拿起了笔。因此,没有哪一个作家是天生的,而阅读成为海迪作家生涯的催化剂。
现在,阅读和写作已成为海迪日常的主要工作。和以前的阅读有所区别的是,她目前的读书往往是为下一步的写作计划做准备。她的案头堆积着各种关于人类航天的书籍,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读者会看到她遨游太空的精神投影。
(二)毛主席爱读书的故事
毛主席一生特别爱读书。
几十年来,毛主席日夜操劳党和国家的大事,工作一直是很忙的。可是,毛主席总是挤出时间来读书,即使是在出差的列车上,也不放过读书的机会。
有一年夏天,毛主席出差到武汉。在大“火炉”里,毛主席每天晚上坚持看书,汗水不断地顺着脸颊往下淌。他风趣地对工作人员说:“读书、学习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流下了汗水,学到了知识!”
毛主席的床上、办公桌上、饭桌上,都放着书,一有空闲就手不释卷地看起来。他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每当沉浸在书中的时候,他就忘记了吃饭,工作人员催促他,他总是笑着说:“还有一点,看完再吃。”
毛主席一生读过多少书,没法估计。除了读马列著作外,古代的和资本主义时期的许多哲学家的著作,他也都读过。文学方面的书,毛主席特别喜欢李白、李贺和李商隐的诗及辛弃疾的词。
毛主席有一部新中国成立前出版的《鲁迅全集》,他从延安带到北京,1949年出国时还随身携带着。从50年代到60年代,毛主席总是把鲁迅先生的著作放在床边,直到晚年病重,还在随时翻阅。
(三)忆读书
冰 心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4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7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就只学过那个字一半部分。
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这时就同时还看了母亲针钱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时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逼民反”的《水浒传》大加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36天罡72地煞勉勉强强地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大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若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到得我11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于林译外国小说,有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我自1980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伤腿,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更是我唯一的消遣。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传》,看了人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乏味的《荡寇志》等等。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词句的,无病而呻,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那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己!
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