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第3课-《倍速学习法》-万向思维

 

法布尔

一、它的外科器具

在昆虫的各种类型中,很少有能够发光的。但其中有一种是以发光而出名的。这个稀奇的小动物的尾巴上像挂了一盏灯似的,用来表达它对快乐生活的美好祝愿。即便是我们不曾与它相识,不曾见过它在黑夜中从草丛上飞过,不曾见过它从圆月上落下来。就像一点点火星儿一样,那么,至少从它的名字上,我们可以多少对它有一些了解。古代的时候,希腊人曾经把它叫做亮尾巴,是很形象的一个名字。现代,科学家们则给它起了一个新的名字,叫做萤火虫(Iamqyris)

事实上,萤无论如何也不是蠕虫,即便是从它的外表上来看,它也不能算作是蠕虫。它生长着六只短短的腿,而且,它能够知道如何去利用这些短足。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可真算得上一位真正的闲游家。雄性的萤到了它发育完全的时候,会生长出翅盖,像真的甲虫一样。不过,事实上,它也就是甲虫的一种。然而,雌性的萤却不怎么引人注意,它对于飞行的快乐,却是一无所知的。真的有些可怜,它不能完全懂得世界上还有自由飞行这种快乐可以享受。它终身都处于幼虫的状态,也就是说处于一种不完全的形状,似乎永远也长不大。可是,即便在这种状态下,使用“蠕虫”这个名词也是很不贴切,不得当的。我们法国人,经常用“像蠕虫一样的粉光”一语来表示这些没有一点儿保护和遮掩的动物,不过现在,萤却是有衣服的。可以说,外皮就是它的衣服,它用自己的外皮来保护自己。而且,它的外皮还具有很丰富的颜色呢。它全身是黑棕色的,但是胸部有一些微红。在它的身体的每一节的边沿部位,还装饰着一些粉红色的斑点。像这样色彩丰富的衣服,蠕虫是不会穿的!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继续把它叫做发光的蠕虫。因为,它的这个名字是全世界的人早就已熟知的了。

萤,有两个最有意思的特点:第一、就是它获取食物的方法;第二、就是它的尾巴上有灯。

有一位著名的法国研究食物的科学家曾经说过:“告诉我,你吃的是什么东西,那么我就会告诉你,你究竟是什么东西。”

同样的问题,都应该对任何昆虫提出,我们想要研究的东西就是这些昆虫们的生活习性——因为,有关昆虫的食品供给方面的知识,是动物生活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我们人类常说的“民以食为天”,它也就成了我们应该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虽然,从萤的外表来看,它似乎是一个纯洁善良而可爱的小动物,但是,事实上,它却是一个凶猛无比的食肉动物。它是一个善于猎取山珍野味的猎人,而且,它的捕猎方法是十分凶恶的。看来,它的外表也像其他一些昆虫一样具有一定的欺骗性。通常,它的俘虏对象主要是一些蜗牛。这个事实,早就被人们认识到了。而人们所不知道的,鲜为人知的,只是萤的那种有些稀奇古怪的捕捉食品的方法。这个方法,我在其他的地方还没有看到过相同的例子,可见其独特性并非一般。

萤的这种捕食方法,具体情况如下所述:在它开始捉食它的俘虏以前,它总是先要给它打一针麻醉药,使这个小猎物失去知觉,从而也就失去了防卫抵抗的能力,以便它捕捉并食用。这就好比我们人类在动手术之前,在病床上,先接受麻醉,从而渐渐失去知觉而不感到疼痛一样。在一般情况下,萤所猎取的食物,都是一些很小很小的蜗牛。很少能捕捉到比樱桃大的蜗牛。在气候非常炎热的时候,就会在路旁边的枯草或者是麦根上,聚集着大群的蜗牛,像集体纳凉一般。也许是酷热难耐的原因,它们一动也不动地群伏在那些地方。生怕动一动,就会觉得热气逼人。它们就是这样静止着,懒洋洋地经过炎热的夏天的。在这些地方,我常常会看到,一些萤在咀嚼它们那已经失去知觉的俘虏。萤就是在这些摇摆不定的物体上把它们麻醉了的。

老猫

季羡林

老猫虎子蜷曲在玻璃窗外窗台上的一个角落里,缩着脖子,眯着眼睛,一副寂寞、凄清、孤独、无助的神情。

我从小就喜爱小动物。同小动物在一起,别有一番滋味。它们天真无邪,率性而行;有吃抢吃,有喝抢喝;不会说谎,不会推诿;受到惩罚,忍痛挨打;一转眼间,照偷不误。同它们在一起,我心里感到怡然、坦然、安然、欣然。

十四年前,我养的第一只猫,就是这个虎子。它刚到我家来的时候,比老鼠大不了多少,蜷曲在狭窄的室内窗台上,可活动的空间好像还很大。它并没有什么特点,仅只是一只最平常的狸猫,身上有虎皮斑纹,颜色不黑不黄,并不美观。但是异于常猫的地方也有,它有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两眼一睁,还真虎虎有虎气,因此起名叫虎子。

有一天傍晚,我看老猫神情很不妙,我预感要发生什么事情。我唤它,它不肯进屋。我把它抱到篱笆以内,窗台下面。我端来两只碗,一只盛吃的,一只盛水。拍了拍它的脑袋,它偎依着我,“喵呜”叫了两声,便闭上了眼睛。我放心地进屋睡觉了。第二天凌晨,我一睁眼,就拿着手电三步并作一步,到外面去看。哎呀!不好!两碗全在,但猫影顿杳。我心里非常难过,说不出是什么滋味。我手持手电找遍了塘边,山上,树后,草丛,深沟,石缝。“屋前屋后搜之遍,几处茫茫皆不见。”它从我的生命中消失了,永远永远地消失了。我简直像是失掉了一个好友,一个亲人。至今回想起来,我内心还颤抖不止。

在我心情最沉重的时候,有一些通达世事的好心人告诉我,猫有一种特殊的本领,能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寿终。到了那个时候,它们决不呆在主人家里,是为了避免主人看到死猫感到心烦,或感到悲伤。它们总是逃出去,到一个最僻静、最难找的角落,地沟里,山洞里,树丛里,等候最后时刻的到来。因此,养猫的人大都在家里看不见猫的尸体。

我听了以后,若有所悟。现在看来,倒是猫临终时的所作所为,即使仅仅是出于本能吧,却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人们难道就不应该向猫学习这一点经验吗?有生必有死,这是自然规律,谁都逃不过。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秦皇、汉武,还有唐宗,千方百计,想求得长生不老,到头来仍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只落得黄土一坯,“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我辈平民百姓又何必煞费苦心呢?一个人早死几个小时,或者晚死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实在是无所谓的小事,影响不了地球的转动,社会的前进。

我忽然联想到我多次看过的敦煌壁画上的西方净土。我觉得那没有什么出奇之处,但是给我印象最深,使我最为吃惊或者羡慕的还是西方净土世界的人们对待将死的人的态度。那里的人,大概同人世间的猫差不多,能预先知道自己寿终的时刻。到了那时,要死的老嬷嬷或者老头,健步如飞地走在前面,身后簇拥着自己的子子孙孙、至亲好友,他们个个喜笑颜开,全无悲戚的神态,仿佛是去参加什么喜事一般,一直把老人送进坟墓。净土世界里的人们真正参透了人生奥秘,真正参透了自然规律。人为万物之灵,净土世界里的人们为我们人类在同猫的对比之下真真增了光!真不愧是净土!

树林里的上帝

史铁生

 人们说,她是个疯子。她常常到河边那片黑苍苍的树林中去游荡,穿着雪白的连衣裙,总“嘀嘀咕咕”地对自己说着什么,像一个幽灵。

 那儿有许多昆虫:蝉、蜻蜓、蜗牛、蚂蚱、蜘蛛……她去寻找每一只遇难的小虫。

 几只蚂蚁吃力地拖着一块面包屑。她用树叶把面包屑铲起,送到了蚁穴近旁。她笑了,想起一句俗话:天上掉馅饼。“它们回家后一定是又惊又喜。”她说,“庆祝上帝的恩典吧!”

 一个小伙子用气枪瞄准着树上的麻雀。她急忙捡起一块石子,全力向树上抛去。鸟儿“扑棱棱”飞上了高空……几个老人在河边垂钓。她唱着叫着,在河边奔跑,鱼儿惊慌地沉下了河底……

 孩子们猫着腰,端着网,在捕蜻蜓。她摇着一根树枝把蜻蜓赶跑……这些是她最感快慰的事情。自然,这要招来阵阵恶骂:“疯子!臭疯子!”但她毫无反应。她正陶醉在幸福中。她对自己说:“我就是它们的上帝,它们的命运之神。”

 然而,有一种情况却使她茫然:

   一只螳螂正悄悄地接近一只瓢虫。是夺去螳螂赖以生存的口粮呢?还是见瓢虫死于非命而不救?她只是双手使劲地揉搓着裙子,焦急而紧张地注视着螳螂和瓢虫,脸色煞白。她不知道该让谁死,谁活。直至那弱肉强食的斗争结束,她才颓然坐在草地上,“我不是一个善良的上帝。”她说。而且她怀疑了天上的上帝,他既是苦苦众生的救星,为什么一定要搞成这你死我活的局面?

 她在林中游荡,“嘀嘀咕咕”的,像一个幽灵。

 一天,她看见几个孩子用树枝拨弄着一只失去了螫针的蜜蜂。那只蜜蜂滚得浑身是土,疲惫地昏头昏脑地爬。她小时候就听姥姥讲过,蜜蜂丢了螫针就要被蜂群拒之门外,它会孤独地死去。蜜蜂向东爬,孩子们把它拨向西,它向西爬,又被拨向东。她走过去,一脚把那只蜜蜂踩死了。她呆呆地望着天空……

 她从此不再去那树林。

综合拓展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杜甫《绝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 孟浩然《春晓》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王昌龄《出塞二首》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柳宗元《江雪》